建站频道
      分享到:

      蒋蓉紫砂理论

        作者:核实中..2009-09-17 11:12:07 来源:网络

        一 论技术和艺术
          技术是千锤百炼、功到自成。
          艺术是发现、提炼、厚积薄发。
          紫砂壶艺,有人称之为茶壶,有人称之为艺术,以我从事紫砂七十余年的经历和体会,紫砂壶艺是技术和艺术的有机结合。
          世界上制陶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拉坯法、泥条盘筑法、压模法和注浆法等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技术。
          宜兴有着六千余年的制陶历史,宜兴陶工在经历了不知多少年的摸索,根据宜兴陶土的特点独创了一套和世界上所有手工成型方法不同的技术,这就是把陶坭放在木制的坭凳上,先锤打成片,然后把泥片围筑成圆型或镶接成方型,用木拍子拍打成型,这种成型方法学术界称之为“片筑法”,这种成型方法比其它方法制陶操作简单,技术性更强,所制的陶器用宜兴话来讲就是“泥门紧”,成品率高,而且体轻耐用。
          宜兴紫砂壶艺是从日用陶中脱胎出来的艺术陶,制壶成型方法沿用“片筑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全手工成型,由于茶具、茶壶的体积比其它日用陶体积小,加上功能要求是泡茶、品茶之用,所以技术性更强、更细、更精,几百年技术上的精益求精,使紫砂茶具演化成了一门有独特语言的艺术陶瓷,这个过程当然是文化人和艺人们的共同创意的过程。
        紫砂壶艺和其它所有艺术一样,技术是艺术的基础。
          艺术是什么?
          艺术应该是能给人们精神上赏心悦目的享受,给人们借某一物体以联想的空间,这个空间愈大,其艺术水准必然愈高。那么,紫砂壶艺是什么呢?紫砂壶艺不是现代陶艺,它首先受功能需求的制约,也就是说,要能作泡茶之用。在泡茶时能领略美感,又能为大多数人喜欢。紫砂壶艺是集实用、欣赏、把玩三种功能于一体的艺术,又是能包容吸收陶文化、茶文化及书法、绘画等多种传统文化于一体的艺术载体。书画艺术欣赏性很强,但缺乏日用性、把玩性,玉雕艺术具有欣赏性、把玩性,但缺乏实用性,起码不是大多数人的日用品。紫砂艺术不同,既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又能在使用中把玩、欣赏,既有适用美感,又有视觉美感,亦有把玩抚摸的触摸美感。这种艺术,可能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起码不多见。紫砂艺术自身的、客观存在的高、中、低三个层次,又有很大的适应性,能为众多的人所接受。
           并不是每把壶都是艺术品,称得上“壶艺”二字的作品,是反映文人、艺人才智的载体,也就是艺术品。艺术追求的是新意、创意,一味的仿古,模仿他人,借型改装,翻过葫芦变成瓢,称不上创作,严格地说称不上“艺术”二字。
           艺术需要他人的认可,收藏家心里想收藏的东西最好是原创之作,追求的是物以稀为贵,紫砂壶艺的特殊性和市场需求的特殊性曾促使我们老一辈壶艺作者创作了不少新品,也重复了不少作品,但这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认可,我认为,艺术也应该与时俱进,特别是中青年这一辈,要根据时代发展、收藏市场变化的要求,尽量争取作品的原创性和单件性。当然,由于紫砂壶艺的需求不同,同一件造型的新作可能要的人会有许多,如何解决原创性、单件性与需求的矛盾,可否使同一原创造型之作变泥色、变装饰,一壶多变,避免重复,真正做到物稀为贵,提高紫砂艺术的品位。
        二 论壶品与人品。
          做壶是做艺,做艺也是做人。
           一个做壶的人,如果仅仅是为了吃饭、生计,为了养家糊口,那么,做做好、有市场就可以了。如果要想成为一个壶艺家,作品传世留人,青史留名,就应该做工考究、技艺精湛、提升品位。壶是人做的,壶与人又有不少相似之处,用心观察,你会发现同样造型的壶,不同的人做,就会产生不同的韵味,有高雅、粗俗之分,有霸道、儒雅之别。
           做壶是做艺,做艺如做人,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要认真做人,认真做艺,不要把造型、工艺勉强带得过的作品给人,这样对收藏者是极不负责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不要看今天带得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会评价这把壶,也会评价做壶人的艺品。艺术上对别人负责,实际是对自己负责。
           作品能不能传世,能不能青史留名,历史上有许多典故,可供我们借鉴。如古代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的作品千年留传,万古不朽;当代书画家徐悲鸿、林散之等人的作品都被后人视为珍宝,不仅仅是因为作品的艺术水准高,而且他们的人品也值得称颂,人们珍藏他们的作品往往在欣赏中感到荣耀。另一种情况截然不同,如宋朝的秦桧、明代的严嵩,据史料记载,他们的书法水平也极高,但至今不见作品留传,究其原因,我想,正是因为他们的名问有哪一个收藏家愿意收藏遗臭万年之奸臣、坏人的作品呢?同样,当代又有哪一个人愿意收藏大贪官胡长青的书法呢?如果真有人愿意,亦和他们同流合污了。
           认认真真做艺,清清白白做人,是艺术家的艺德。
           要关心、培养中青年的紫砂艺术人才,鼓励他(她)们在艺术上的追求和探索,允许他(她)们各种风格的竞争,为他(她)们一点一滴的成长、成功而喝彩,这应该是我们这些已经有一些名望的紫砂老艺人应该具备的艺德。
           良心是对自己行为的规范,艺德就是真诚对待艺术,真诚对待收藏家,随时保持清醒的艺术品格,保持真诚待人的品德,能让后代人真心说一声好,其实很不容易,这也就是为下一代、为后世树了楷模。
        三 论继承与发展。
          美国有个学者叫希尔斯,他有一段论传统的名言:“传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是人类过去所创造的种种制度,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构成的表意象征,它使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密码,并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
          紫砂艺术是我国的传统艺术,是民族瑰宝,把传统继承好是我们从事紫砂艺术人士的共同职责,但传统靠什么来继承,我认为继承要靠创新来继承,要靠发展来继承,今天的传统在昨天是创新,那么今天的创新到明天也成了传统,一代一代的紫砂人不断创新不断地把传统这个接力棒一代一代往下传,也就是一代又一代的继承传统,如果我们不去创新,那么,这个艺术就将枯萎。
           紫砂花器流派,源远流长,最早的是供春,以及清代的陈鸣远、杨凤年等,他们都各自以自己的创新,发展了传统。我在七十余年的壶艺生涯中也一直致力于创新,创作了《荷花茶具》、《芒果壶》、《牡丹壶》、《莲藕酒具》等等许多原创性的、有影响的作品,创新的意义从文化总体而言就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
           紫砂的技艺是反映紫砂语言的基本功,需要一代一代的继承,紫砂应更多的向文化方向发展,我赞成后辈紫砂人根据自己的特点,多方面与文化艺术界的名人、书画家合作,提高紫砂的文化含量,提高紫砂的文化品位。
           我认为,传统是民族艺术的根脉,创新是传统艺术的生命,两者相辅相成,构成并促成传统的发展,这就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有关宜兴紫砂理论体系的思考
        徐 秀 棠
          近年来由于紫砂陶艺行业的兴旺发达,紫砂文化也随之得到了长足的推进,有关紫砂陶艺方面的图谱、著作和文章已经大量的编写出版或报刊杂志上刊登和发表,可喜可贺。与此同时商业性文化也一片繁荣,其中负面的作用也得到了顺势的蔓延,若不正视,这个倾向将会遮盖另一个倾向,将对紫砂艺术的健康发展遭受不可估量的伤害,因此对紫砂文化艺术理念的进一步认识并升华提高必将是我们紫砂业者的一个大课题。
           紫砂陶的创始首先基源于宜兴陶业生产工艺基础条件的存在,紫砂茶壶的出现主要因素就是宜兴是文人聚集的茶叶产地,是受茶文化的推动,故紫砂壶自创始起就得到了爱茶文人的介入,他们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设计,题铭镌刻,题词吟诵,著书立说。这就使紫砂茗壶在实用泡茶的功能之中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宋、元就有一些文豪在诗词中出现称颂紫坭新品、紫砂罐等的题颂,这已被一些文稿引为宜兴紫砂器创始的佐证。
           明代万历年间出现了第一部紫砂专著《阳羡茗壶系》(今江苏江阴人周高起著)。书内分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等章节。这就成为历史以来研究紫砂文化的最主要的史料依据。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吴骞(今杭州海宁人),因世祖为吴颐山(曾读书于宜兴湖滏金沙寺,供春给使之暇,首创紫砂壶)之故,并有别业在荆溪桃溪(今宜兴张渚),著《阳羡名陶录》。此书在《阳羡茗壶系》的基础上经细审、精勘、排比,并作了充实,在后又增加了文瀚——记、铭、赞、赋、诗、诗余等章节,收集了名人的大量有关称颂紫砂壶艺等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篇章。
           成书于一九三七年,由李景康、张虹编著的《阳羡砂壶图考》还是参照前面二书的主要篇章,以十二类别,分考证、补遗、增添、体例等章节,内容较前二书又有些发展,只是下卷图考本因时局急变没有出刊(前些年曾在台湾杂志上见到了据称为此书原稿的拓印本)。
        日本紫砂壶收藏家奥兰田(一八三六——一八九七年)曾任日本东京商业会议副会长、汉学家、收藏家编写出版了《茗壶图录》一书,该书从一位收藏者、爱好者的角度分十四个章目作了表述,以白描作图,以拟人的手法给壶题名,赋予了十分贴切的个性,图文并茂,特色鲜明。
           以上几篇紫砂专著,为提高紫砂茗壶的艺术品位、文化内涵、情趣理念、欣赏价值及经济价位作出了理论性的定格,为紫砂文化的继续研究、发扬提高提供了文史依据,在近年来众多的文稿里被广泛的引用或论述。
           还有在一九三二年出版(早于《阳羡砂壶图考》)的《宜兴陶器概要》。这是首次由紫砂业内人士周润生和在上海报业界工作的儿子周幽东撰写的,故除艺术品论外,书中增加了业内有关原料、色釉、应用、仿造及宜兴整个陶业中粗货、黄货、砂货、黑货、溪货、紫砂等六大类别陶业的情况,提出了要兴办学校、陶瓷研究所和开设工厂,培养人才,以科学振兴陶业等先进观点,可贵之处在于它有业内人士的心声与观点。
           紫砂壶艺的社会影响自抗日战争开始没落到七十年代前,一直处于低潮。八十年代中、后期紫砂壶艺热潮的兴起,香港的罗桂祥先生功不可没,他以伯乐之明举以重金在世界各地收集了紫砂名人名作,并捐赠于香港茶具文物馆举办展览。又于一九八 0 年编著出版了《宜兴陶艺》一书,该书除紫砂壶、器图谱外,还有美国旧金山博物馆的谢瑞华女士撰写的很有学术研究价值的文章,她把紫砂的发展过程分为草创期、典范期、繁荣期、转化期、衰落期和复兴期等几个章节,它开辟了紫砂发展过程,新的理论总结,非常可贵,以后也一直在一些论文中被引用。应该说是罗桂祥先生组织的文化先动,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紫砂茗壶在港、台掀起了一股热潮,这完全可以证明紫砂文化推动紫砂艺术发展的内在作用。
           此后台湾和大陆的一些学者、爱好者也有很多极有价值的紫砂学术性书籍出版和文章发表,但也出现了商业炒作性的风潮,错误引导、加冕封爵、赞誉失实、黄婆卖瓜、千文一味平庸俗气,爱好者先是盲从宣传、屡屡上当,后是无所适从、失去信心,使紫砂艺术品的发扬光大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凡一个行业、事业的成败,无不联系着指导性理论的兴衰,紫砂的发展当不例外。
           紫砂之文化底蕴无疑是上祖留下的一份宝贵遗产,也是紫砂理论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紫砂文化艺术理论研究,理所当然也该有个新的高度与深度,不能仅仅在职称、得奖、赞美之词上做商品宣传之文章。
           紫砂理论体系的思考是把紫砂作为一种学科理论研究来思考,紫砂艺术与绘画艺术的不同之处在于紫砂陶艺的完成有一个生产工艺的复杂过程。故它应该包括:紫砂生产工艺学、紫砂史论、紫砂人文学、紫砂艺术学、紫砂品种类别记要、品评鉴定学、紫砂营销学、师承教育学、交流学、现代理念应用学质疑、勘误、修正篇及边缘学问如诗、书、画、印以及茶文化、陶文化、工艺美术学等,初步思考的纲目章节将在适时另作表述。
           蒋 蓉体系是一个较大的课题,它需要广泛的、汇集方方面面的智慧与资料,有理有据全面系统的总结历史的过去和现在,并对今后的发展发表前瞻性论点,这是初步的思考,还需不断的与同好商榷探讨,深入思考,逐步完善。
                               蒋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业务部:
        • 邮编:100069
        • 电话:
        • 技术部:
        • 邮编:100052
        • 电话:
        • 热线: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5(s)   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1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