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分享到:

      在形式中摸索-板式结构雕塑初探

        作者:核实中..2009-08-23 11:41:16 来源:网络

        官僚主义 德国人的证书崇拜
          
          对德国人而言,天堂整齐地排放着一个个的文件夹。收集、整理证书和记录生活方方面面的文件是一项全国性休闲活动。假如无法提供正确文件,那么你这个人也许根本不存在。

          一份基本的求职申请书应该包括多少页?一封介绍信、一份简历、几封推荐信。就是这些,对吗?再想想。
          当其他地方的人在找工作时,都尽量避免对世界的森林造成重大伤害,此时,德国人却把他们的环保主义抛到了脑后。在这个国家,申请一份工作——从最高级的首席执行官,到最普通的清洁工人——

          往往需要把桌面印刷软件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在德国申请工作需要一个人从踏入小学开始到提交申请表时,记录此人每一年生活的证书文件:包括其间接受的语言、电脑、职业培训课程。

          不单申请工作如此麻烦。大学生、纳税人、买房者、签证申请人——几乎每个必须接触官僚机构的人——都必须掌握组织技巧,以便把多如牛毛的纸张凭证理出头绪。证书是神圣的。如果没有签字盖章的文件证明你接受过训练——比方说,粉刷房屋外墙,或将数据输入Excel软件——那么你就不会做。

          证书迷恋有它的好处。在整理证明自己身份价值的官方文件方面,德国人可谓大师。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面摆放文件夹的墙壁,保管着每一张账单、票据和每个家庭成员的成长步伐。

          即使居住在狭小混乱寝室的大学生也必须开辟出一片地方供奉“文件夹神”。除了存放真正重要的研究材料外,保留一大堆证书也是毕业所必须的。每门功课完结后,学生们都会领到一小张纸加以证明。在期末考试前,必须向“考试办公室”提交该证书,以换取进入考场的许可证。

          离开象牙塔后,情况毫无好转。作为德国居民,几乎随时随地,你都可能被要求提供Meldebescheinigung——警察提供的居住地证明。没有它,将彻底扰乱你的日常生活,你无法在银行开户,无法在当地录像店租影碟,无法去公共图书馆借《书写简历傻瓜手册》。

          但是,有了《傻瓜手册》并不能证明你会写简历,只有盖公章的证书可以。在柏林要找一份工作,唯一有用的只有证书。因此,去买台天平吧,你的证书越重越好。
          
          偷窥 你在看什么,老奶奶?
          
          德国人有死盯着人看的毛病。无论是一楼阳台上追看你的一举一动的老奶奶,还是地铁里坐在对面的家伙,你必须学会忍受。

          第一幕:阳光明媚的普通一天,你正在忙活自己的事情——拧垃圾出去扔掉、停车、去街对面的面包店买面包卷,或者是其他任何正常人做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你在忙自己的事情。突然,你有种奇怪的感觉——一种强烈的被人打量的感觉。你环顾四周,看到了:一对藏在半开的窗帘后面的眼睛,窗户位于对面公寓一楼。你的一位德国邻居正面无表情地打量你的一举一动。

          第二幕:早上,你走进地铁,找最近的座位坐下,打开报纸读起来,但你仍然无法不注意到,对面座位上有人在盯着你看。你抬头对视,他的目光移开,可是,你再次望过去,他还是在面无表情地盯着你。这是某种挑战吗?难道你的脸上有残留的食物吗?你移开目光,心情不理智地郁闷起来。

          欢迎来到德国。在这里,激烈的目光接触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这种“凝视”是如此的频繁,许多外国人干脆称之为“日尔曼式凝视”。事实上,它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类似监视式的让人毛骨悚然的盯梢;第二种,耀眼的凝视,感觉像挑衅,其实毫无恶意。

          第一种情况可能源自德国人强烈的公民责任感——在头发花白的德国老人中尤其常见。(年轻人对窗口监视则不那么上瘾。)在其他国家的人看来,公民责任可能限于自我约束,但许多德国人会确保,不但自己,周围的人也要遵纪守法。在慕尼黑,如果试图在亮红灯时穿越马路,可能会有人不客气地提问:“您是色盲吗?”在这里你还常听说,某某倒霉的人在邮箱里收到警察开的罚单,因为某某喜欢站在窗口张望的老奶奶看到他把车停在非法空间,悄悄记下汽车牌照后向警察告发。

          这种盯梢、监视大有历史根源。动荡不安的20世纪给德国人留下了忐忑不安的后遗症,他们尤其担心周围潜伏着危险的邻居。在民主德国时期,数百万人给斯塔西(前东德秘密警察)打小报告,汇报他们的邻居的行踪去向。

          现在,集权统治时代的阴影褪去,但盯梢——“凝视、了望、偷窥、悄悄一瞥……”,你爱怎么称呼都行——却残留下来。深夜喝得醉醺醺,东倒西歪地回家本来是不关他人狗屁的事情。但是,第二天,你却可能在楼梯口听邻居问候你说:“昨晚玩得很开心,呃?你早上3点8分才回家。”你忍着宿醉的疼痛,挤出灿烂的笑容,用最后几个仍然正常工作的脑细胞琢磨:“你就没有自己的生活吗!”但是,事实上,对此你根本没辙。这是一个臭名昭著的传统。德累斯顿雕塑家Stefanie Buhler专门以此为题材创作了一座名为《Die Nachbarin(邻居)》的雕塑。塑造一个躲在窗帘后,目不转睛凝视窗外的老妇人,呃,让人起鸡皮疙瘩。

          至于地铁里的一幕,则真的是无伤大雅的张望,虽然确实让人厌恶。或许,德国母亲从不教孩子们说,“亲爱的,盯着别人看是不礼貌的。”或许此人从未在纽约生活过,在那座城市,稍长的目光接触可能引发暴力血案。可是,那样的注视虽然让人浑身不舒服,你又能怎么着?勇敢对视是一种办法。先对着镜子练就半个小时不眨眼的功夫,只要横下心,你的对视定会让多数德国人退缩。另一方面,回报以微笑、眨眼,则可能换来约会。或者,像一个英国朋友建议的:摆出一个不自然的微笑,问:“您想照张照片吗?”现在,轮到那位德国人感到毛骨悚然了。
          
          
          德国式娱乐 牢骚、抱怨、呻吟
          
          德国人喜欢抱怨。事实上,如果你竖起耳朵仔细听,你会以为,黄昏时分,这个国家就会彻底垮掉。可是,为什么呢?

          德国人的抱怨有大有小,有时似乎可以理解,有时则完全不可理喻。如果去到德国,你一定会听到一小时接一小时的抱怨,尤其如果你胆敢反对,牢骚更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德国的公共交通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准时的。假如,火车偶尔晚了几分钟,你必然听到人们像合唱团一样,此起彼伏争相评论,德国铁路系统是多么的糟糕。假如列车准点,他们又会抱怨食物、拥挤的人群、吵闹的小孩、污浊的空气、懒惰的乘务员,甚至还抱怨列车噪音——事实上,德国的火车大概是世界上最安静的了。

          最流行的牢骚内容是,德国的一切都在走下坡路——所有东西都变得一天比一天糟糕。目前的国家足球队是活人记忆中最糟糕的(虽然2002年时,他们也这么说,那支球队仍然杀进了决赛)。这个国家的设施简直残破不堪。税收高得吓人。政客们都太无能,又自以为是。如此等等,抱怨话题似乎没有止境。

          面对事实吧:假如有根有据,偶尔的一点儿抱怨还可以理解,但是,大多数时候德国人确实没有可发牢骚的正当原因。与美国不同,这里的马路上没有大大小小的坑凹、不但有公共交通系统而且相当完善可靠、每个人都有医疗保险、人们还可享受4至8周的带薪假期、政客们并不比其他地方的同僚们无能。

          有趣的是,如果把你的观点讲给德国人听,他们会立刻同意,他们确实抱怨太多。一转眼睛,他们立刻开始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他们开始耐心得告诉你,为什么他们把一切都看得那么悲观。总之,你是无法说服他们的。

          对游客而言,条顿人发牢骚的业余爱好可能有些古怪,你会开始怀疑是否还有一个你看不到的德国。因为,你明明见到的是一个干净、高效、井然有序的国家——而当地人却告诉你,他们生活在一个多么可怕的地方。因此,外国游客到了德国,最明智的做法是,不要企图对当地人的牢骚刨根问底,听着,点头,再叫一杯啤酒。
          
          黑暗面 乐观者都是笨蛋
          
          说到悲观主义,没有人比得上德国人。忘记快乐吧——在德国,它是愚蠢的标志。

          你兴奋地谈论某事——可能是任何事情:一位新的追求者、一个梦寐以求的工作机会、一个灵光闪现的点子,——兴高采烈地向一位德国朋友解释,希望他分享你的激动。可是他的回答100%会让你大失所望,而且还可能相当直接:

          不会成功的。
          反正所有做生意的男人都感情冷漠,不要和这种人扯在一起。
          这个行业已经日落西山了。
          甚至带侮辱性:
          那可真蠢。
          只有傻子才这么干。
          也可能是卖弄聪明的:
          尼采说,上帝死了,世界很讨厌,我们都注定完蛋。试也别试,没用的。
          浪漫的爱情只不过是维多利亚时代捏造的畸形产物;人类天性不容天长地久的爱情。
          任何有点智力的人都不可能像你一样快乐。

          突然,你觉得软弱无力。似乎一条长而尖锐的针刺破了你的热情泡泡,剥掉了乐观主义的内脏,让它慢慢死去。你开始怀疑自己有多么愚蠢,竟然认为这段感情、这份工作、这个点子行得通。显然,你考虑事情不够周到。你觉得疑惑、犹豫、抑郁,开始怀疑是否在祖国的充足阳光下晒昏了头。

          德国人对他们的悲观主义深感骄傲,而且可以找到悠久的历史根源。1774年,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狂飙时期,歌德著名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在发表后轰动一时,据说引起一阵自杀风潮。19世纪,尼采的虚无主义出现在德国也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德国的歌剧也不例外,多数冗长曲折作品都以死亡为结局——或者像最近的《瓦格纳的齐格弗里德》以搁浅的鲸鱼落下帷幕。此类例子不胜枚举,柏林国家画廊刚结束的一鸣惊人的展览名叫《忧郁》。

          上一季节最受欢迎的德国电影名叫《安魂曲》。连柏林的街头涂鸦也随处流露悲观,Friedrichshain区一面墙上写着:Ist eh alles scheisse(反正一切都是狗屎。)

          虽然,德国的历史并不总是快乐的回忆,但是何苦总是如此深沉、悲观?一位当地人曾解释说,总是望这生活的黑暗面,暗示着有深度,批判精神和“智慧”——这些都是德国人热爱安全的心灵和热爱逻辑的头脑所珍惜的。

          然而,在内心深处,即使最悲观的德国人也渴望一点违背他们的基因和传统的轻松的东西。(否则,为什么在德国有如此多的狂欢节?为什么如此多的人热爱足球?)但是你必须向他们证明,确实有另一种思维方式。

          下一次,当德国人刺穿你的乐观泡泡时,放声大笑,告诉他或她,放轻松点儿。如果必要,给他买半升啤酒作为润滑剂。抓住一个僵直站在舞池边的当地人,让他模仿你最狂野的舞步。不顾一切,尽管尝试你的“愚蠢又疯狂”的点子,顺便赚上几百万美元。或许,一开始他们会反抗,但最终却会因此爱死你。

        来源:网络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业务部:
        • 邮编:100069
        • 电话:
        • 技术部:
        • 邮编:100052
        • 电话:
        • 热线: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27(s)   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0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