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分享到:

      转型期中国版画的转型(作者:齐凤阁 )

        作者:核实中..2009-09-15 15:25:49 来源:网络

          在创作版画兴起于我国的半个多世纪,所沿用的艺术语系基本上是民族的、在传统基础上生发的,尽管在初期也接受过德国表现主义与苏联版画等影响,但其后不同历史时期的几经转换,在语式、语境上实行民族化,并回归传统。而且在建国前民族救亡的历史需求下,文化变革也充满了功利性,不可能不影响到版画艺术的本体建设,建国后版画开始从功利型向审美型转化,但又因受到极左思潮的干扰,而时常处于尴尬的境地。所以真正具有视觉革命意义、着力于版画自身建设的,当属近十年。
          近十年的中国版画经历了两个层面的转化,一个是在语言形态上、视觉方式上,由本土的、民族的、传统的,向现代的、国际性的迈进;一个是在精神内蕴上、价值取向上,由封闭的、单一的、附属型的,向开放的、多向的、自主型的演变。前者是在经济体制转轨、社会文化转型的背景中实现的对既往艺术语系的超越,后者是在宽松的政治与文化环境中显现出的观念的多维和主体精神的确立。就目前的版画状况而言,尚属于转型期的过渡形态,因是过渡阶段,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种种不正常现象。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化是历史的必然,是版画艺术走向更高层面、与时代同步的标志。
          我国版画的转型始于80年代后期,递进于90年代初,1994年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版画展与1996年的第十三届全国版画展均较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类作品中:一类是侧重于版画语境的转换,虽视觉表象仍为具象写实,但已与以往的生活再现与风情描绘的版画相去甚远,这种往往以理性追求见著的作品不同于传统的一般意义上的主题性绘画,它摒弃具体的情节因素,甚至借助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时空错位的结构方式等,写实形象与抽象情理融合,营造出一种超常的情境与氛围,而使作品具有一定的精神涵量和学术品格。如魏谦近年的几组铜版画便是以客观的写实形象,主观的超时空构合,实现精神理性与视觉张力的交汇,以自然、宇宙、宗教理性转述画家对历史、人类及文化的思考,其间复合着大宇宙的观念,赋予作品以特殊的内蕴。张敏杰的彩色木版画也超越了一般的情节陈述而进入精神深层,古朴憨拙带有一种模式化的农民形象中,蕴含着一股原始的生命活力,颇具现代意味的视觉构成方式与精到的技艺,把传统的木版画带进了一个新的境地。苏新平的石版画则是写实与象征的结合,其语境沉寂、平静、虚幻,具有一种不确定性,他所表现的内蒙古草原已不是牧民生活的真实空间,而是经过主观异化的虚幻的世界。在丝网版画方面,张桂林、周吉荣的作品具象描绘中国古建筑与城市景观,但又超越了现实情境,传统母题中生发出现代感,体现出一种沉重、永恒的精神。以上这类作品把以往版画的生活主题转化为一种理性精神,在传统的写实手法中融入西方现代艺术语汇,往往以宏观的视角展现东方特有的文化情境,具有一定的分量感或探索深度。
          另一类作品则侧重版画语式的转换,着力从传统的造型体系中脱出,突破以往的视觉方式,在形的变幻与图式重构中体现出有别于传统版画的新锐的创意。如董克俊的一些木板及纸木综合版画,追求原始与民间的野味与稚拙感,汲取西方立体主义及超现实主义的语素,以新颖狂怪的结构方式和造型语式,使传统的区域性民间艺术向现代转化。还有康宁、王?乱舻热说暮诎啄究蹋?云南贺昆等人的绝版套色版画,或倾心于饱满的平面式结构,或热衷于单纯的立体变形,其形象处理已不注重自然物象的形态结构,而带有主观随意性,是以极端的破坏性手法对传统审美规范的挑战。在语式转换中的又一倾向是抽象半抽象,如在第十二届全国版画展中获金奖的刘波的《生命的映象》、杜鸿年的《港》等,其抽象的视觉符号是精神的物化媒介,是某种生命意识的象征或自我情感的表现,在从物象至心象的幻化中,体现出作者的价值取向与判断。
          版画的转型还表现在对版画语言的纯化与对制作技艺的刻意求索方面。这类版画家把兴趣中心转向版材、媒体的物性探索,追求技法的精良,在版画语言的表现力上下功夫。如谭平、王轶琼等人的铜版画,通过物性试验、高难技法的研究,挖掘有别于其他版材的铜版的特质,寻求一种纯粹的境地。前者表现为对破损性、偶然效果的把握,后者则追求一种完整、完善的画面效果。在水印版画方面,陈琦表现出相同的取向,他的《荷之连作十六》在第十三届全国版画展中荣获金奖决不偶然,他对江苏水印版画的突破主要不是表现在题材上,而是表现在技法、语言上。在印制中对木味的刻意追求,对线的精确把握,对形、色的提纯,把木版水印的特性及语言表现力发挥到一个新的境地;纯化语言及精粹技艺的取向使版画的本体意识增强,不同程度地改变了版画语言的陈旧状态,缩短了我国与先进国家在版画制作技艺方面的差距。
          装置、行为艺术在我国版画领域的出现,不仅改变着这一画种的布展方式,而且从时间与空间两个角度突破版画的传统规范。1988年徐冰的大型木版印刷装置《析世鉴》就曾以奇特的布展方式,众多假字印成的“天书”,令人困惑不解,并产生轰动效应。有人认为他是借助传统的符号材料对传统文化进行否定,也有的认为内中含有中国传统文化深奥难解之意,他对传统艺术的冲击超出了版画的范畴。应天齐1994年的西递村系列艺术展,把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架上绘画三者统一于同一命题,展厅中不仅有以西递村为题材的版画,而且悬挂着用丝网漏印的西递村胡氏宗谱中文字的布幡、地幔,装置有从西递村民宅取下的雕花木门,开幕式当天以契约方式出售“西递圣地”的卖地契,销售印有西递胡氏宗谱上的文字的文化衫、时装裙的行为,都透溢着一股文化气息。作者选取了与以往版画不同的话语方式观照当代生活,虽然具有几分调侃的意味,但整个展览空间与过程所揭示的文化主题与精神意向,都蕴含着他深沉的思考。
          无疑,时下的中国版画尚未进入以前卫语系为主的现代阶段,为其贴上后现代主义的标签更为时尚早,也没有必要。如果从量上看,以上几种倾向的版画在近几届全国版画展中有递增的趋势,而且成为主要获奖者,标示着我国版画形态的转变及发展趋向。虽然那些仍在传统形态上发展、深化的版画还占有相当的比例,而且时有像第十三届全国版展中获金奖的《古瓶系列・故鉴图》那样的佳作涌现,显示着传统的底蕴与魅力,但即使这样的版画,就其语言的精到,文化内涵的丰富而言,与以往一般性地浅层次反映生活的作品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从积极方面看,转型期版画的创作格局比过去趋于合理。过去相对单一,如今较为多样,不仅在版种上打破了以往木版的大一统局面,而且在手法、语言、形式、风格上竞相出新,注重距离感。版画家的价值取向也由单向趋于多维,既有强调文艺使命的社会价值追求,也有注重实现自我的主体价值追求,有重文化品位的艺术价值的追求,也有重经济效益的商品价值的追求,还有的寻求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的统一,艺术价值与商品价值的一致。毋庸讳言,8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版画由繁荣活跃转为冷寂沉潜,因此有滑坡之说,此前的那种群体蜂起,展览不断的热闹场面渐趋冷却、平稳,由于市场的冲击,一些版画家搞起其他畅销画种,有的虽仍操刀向木,但积极性大不如前,表现在作品上,有分量的版画减少,且因迎合市场,而有俗化倾向。但从根本上讲,从作品创意、探索深度、技艺的高难等方面又有上升的趋势,由肤浅走向深刻,由粗糙趋于精良,由陈旧而为新颖,只是代表此种趋势的精品,量还过少。
          转型期的版画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透视会得出不同的答案。有人可能认为某些版画语言仍显陈旧,有人觉得一些版画过分依赖媒材、讲求技艺而缺少精神涵量,也有人会认为版画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其优良传统渐被消解等。我以为若从宏观上把握,目前版画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对版画自身的思考和版画家对自我的把握,诸如版画的特征与局限,目前版画的状态,包括版画家的状态等。这些问题不清醒地认识与解决,将直接影响到转型后版画的品位、质量及发展前景。
          什么是版画的特性与优长,如何发挥?版画的局限性是什么,怎样克服?这一版画的基本问题不仅在理论上一直未彻底弄清,而且在创作实践中画家怎样选择自己的切入点,就更难以把握。作为间接性艺术,制版、印刷是有别其他画种的重要过程,是版画的特性之所在,只有充分利用这一特有的创造空间,在此环节中求索挖潜,才能有效地发挥版画特性与优长。版画的技术性强于任何画种,其语言也就具有比其他画种更广泛的开拓性,有人说水墨画的语言资源已经穷尽,假如说一些直接性绘画的语言资源易于穷尽的话,那么版画媒材的丰富性、制作的复杂性,就决定了其技法语言的无限丰富性。所以努力提高版画制版印刷的技术水平,加强其语言建设,不仅大有可为,而且是推动版画向高精层次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版画的局限性也在这里,由于版画家的情感不能直接诉诸画面,机械有序的制作过程易于消磨其原初的创作灵感,所以版画创作的成败又取决于版画家能否成功地突破其局限性。由于版画对技术设备要求高,所以要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成果与设备,但又要突破版材、设备等的限制,如何处理这种关系,是对画家的才华、思考力、创建力的一种检验。要发挥版画制作性强的优势,但若单纯强化其制作感、工艺性,就会削弱作品的情感力量、情绪感染力,在尽情发挥版画的间接转化这一特性的同时,又不能过分依赖版材、热恋于物性,否则就易于忽视作品的精神性,而这恰恰是目前版画创作存在的问题之一。版画家无疑要重视形式语言的锤炼,但又不该忽视精神追求,因为形式创造最终还是对人的精神的体现,通过符号体系传达某种精神,如果一个画家的创作找不到精神落点,其制作技巧再精妙,作品肯定是肤浅的。
          版画家实际是处于一种网络之中,一种关系之中,诸如以上谈及的特性优长与局限性的关系,形式语言与精神内涵的关系,如何处理转型与传统,版画与现实生活,艺术品与商品的关系等等,恰如其分地处理各种关系是版画家能力的体现,而对各种关系的把握处理又是因人而异的。通过你的独立思考找准其座标与度,并找到你与它的契合点,把你自己的优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也许就能产生有力度的精品,从而实现对版画现状及自我状态的超 越。
          版画家既从属于群体、社会,又要超越它,作为社会的一个角色,无法摆脱其束缚,如市场经济对版画家的影响与冲击,但如何介入市场,是迎合、降格以求,还是靠富有个性力量的高层次版画征服市场,是由个人择定的。在转型期,在当前某些失控与无序的社会状态下,版画家的自我认定与把握尤为重要。转型后版画的质量如何,归根结底还是由版画家的质量决定的。目前的一些版画作品缺少文化取向、精神涵量或学术深度,其原因也在于一些版画作者文化素质偏低又不注重塑造自己。令人忧虑的是,一些颇富实力的美术学院的青年版画教师开始不搞版画,或对版画创作投入不足,而一些热心版画的业余群体作者又底蕴不够,这是版画的危机所在。如果不能稳住版画队伍,不在提高版画家的全面素质上下功夫,转型后版画的发展与提高都将成为空话。

        来源:网络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业务部:
        • 邮编:100069
        • 电话:
        • 技术部:
        • 邮编:100052
        • 电话:
        • 热线: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3(s)   5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