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分享到:

      世纪之交的展示―第14届全国版画展论析(作者:齐凤阁 )

        作者:核实中..2009-09-15 15:22:47 来源:网络

          第14届全国版画展是世纪末我国版画创作的一次重要的集中展示。入选的378件作品,以新兴版画的传统精神和技艺积淀为历史底蕴,以世纪之交的趋前状态和新锐创意为当代课题,给观众留下了丰富感受与诸多启迪。其取向的多维、技巧的精湛、理性的追求以及对人文现实的重新关注,无不含蕴着版画家们对传统的深刻省察和对现状的冷静沉思,并标示着当下中国版画不仅弱化了对传统激进的批判热情,而且也改变了对西方现代艺术的盲目崇拜与模仿,又走出了单纯表述风情,片面纯化语言以及理念生涩的误区,由激进躁动而转入稳健平和的常态发展阶段。


        一 本体态势的趋于精纯
          由80年代后期纯化版画语言开始而逐渐拓展开来的对制作过程、材料实验、媒介物性的形式探索,至90年代中期已经在版画家中形成了颇为一致的艺术取向。这种本体的自我确立,改变了以往版画印制粗糙、技艺欠精、媒材单一的创作面貌。即使与其他画种相比,在制作精致、语言精纯和媒材讲究等方面,也显示出了趋前的个性品格和自身的优势。世纪之交的中国版画状态所显现出的这种自觉,是对中国新兴版画在本体意识上的突破与拓展。第14届版画展对此有着非常明确的体现,如《故乡的阳光》(徐健),力图把水印木版的刻制与印刷的技艺推向极致,在颇具“绝活儿”的形式构造中追求他人难以企及的制作精度。王胜红的《钢魂》则以现代造型观念与类似电脑制作的视觉效果,对工业题材的版画创作进行了形式语言的超越。张洪驯的《金风拂地》与陈龙的《北方・秋的延续之二》虽仍然以北大荒的传统物象资源为依托,但其图式符号的现代和刻印技术的考究、精细令人叹为观止。还有铜版画《基本词汇-杯子》(孔国桥)、《典籍-A》(侯云汉)、丝网版画《花瓶系列之三・关系》(覃香)等都以精品形态,标示着版画本体在刻制技艺、印刷过程以及媒材实验上的超前性演进。应该说,版画创作中本体意识的强化,拓展了版画形式语言的新空间,但也有必要指出,其精神性的相对弱化、结构性的趋工艺化、技术性的趋目的化,易于丧失其文化品格。


        二 主题取向的现实回归
          近些年的美术创作,由于强化语言形式及本体结构,使得以往现实主题的主体性位置悄然发生变化,淡化主题,疏离生活,脱离社会,在版画创作中亦较风行。中国的新兴版画自生发伊始,就将其艺术主题与社会生活,甚至社会政治紧密地纽结在一起,并由此而将版画艺术附着于社会现实主体之中。可以说,20年前大众对中国现代美术的了解当首推版画,其原因正在于版画艺术与当代现实社会的紧密结合。如三、四十年代木刻版画对抗日救亡运动的配合,“文革”期间版画创作被当时特定政治的利用,尽管前后社会的政治本质不同,但版画作为一种人文现象而融入社会现实的生活中心,已为不争的艺术事实,并留下很深的历史印痕。或许是人们认识到版画对社会主题的强化是对其本体形式的自我消解,于是在80年代后期对本体存在形式关注的同时也就开始了其滑向社会现实边缘的进程,即是说,在淡化生活主题,强调自我表现与陌生化图式的追求中,在纯化语言形式结构中逐渐消解着以往版画所独具的社会意义。但近年随着人们对社会人文精神的重新呼唤,版画也有一种对现实的再度关怀和回归走势,这在第14届版画展中尤为明显。如以抗洪抢险为题材的一批作品就颇富现实力度。像《堤》(武海成、梅凯)、《千里长堤》(陈祖煌)、《子夜》(赵延年)等作品,就以极强的社会主题倾向,对现实进行再现性描绘,其内蕴的精神潜质无疑是对现实主义艺术的文化眷恋和对社会现实的理性复归。还有的作品尽管不那么具有主题的震撼力,但通过对社会生活中平常人的朴素刻划,也体现出画家直面人生、关注现实的自主与自觉意识。如《平常人》(陈旭海)、《牧归》(彦冰)、《集市小憩》(魏谦)、《背负》(滕雨峰)等作品所体现出的现实中的某种悲剧意味,以及对平常人的沉重及生命本质的客观揭示,都体现出版画家对现实的终极关怀。还有些作品通过对改革开放后而改变了的人的精神面貌以及生活结构的正面肯定,也体现出一种对社会生活的思考和参与意识。
          现实关怀是画家触摸社会神经、艺术感悟与时代脉搏相契合的媒介。但如何以独具个性的艺术方式关注现实,如何与已经显现出的当代版画本体形式语言结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是说,关注现实又不被现实消解,这还是需要版画家们进一步解决的课题。因为,语言形式陈旧、表现方式老化,仍是某些版画的弊端,也有个别作者的创作出现结壳现象。尽管现实关怀的热情旺盛,但若语言表述缺少新意,总使人留有缺憾。另外,样式化风格的作品重复到一定程度便会结壳,只有及时地脱壳,才能发掘和显现自己的创作活力。结壳是外在样式的僵化与陈腐,与风格形成后的巩固、升华、完善是两码事。作为画家应该有不断超越自我的自觉意识。虽然,对于一位成熟的画家来说难度极大,但原地踏步或炒冷饭都意味着创造力的枯竭。


        三 语言情境趋于符号理性
          90年代中国版画的总体趋向是由形式探索转入对历史文化的沉思和对精神理性的追求,形式语言的切换也由通俗的现实生活形象变为历史文化符号和抽象理性结构,特别是青年版画家们的创作最为明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不仅拓宽了版画语言状态的新时空,而且也提高了版画精神状态的文化品格与学术深度。在第14 届版画展中,这样的作品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如《文明进化论之一・金史卷》(罗威)、《梦恋》(王连敏)、《西域・圣地》(李雄)、《游戏》(杨宏伟)等一些作品,或者对历史文化进行当代省思,或者对个体生命自我体察,或者对宇宙自然试图理性把握,或者对生态环境显现精神焦虑,或者对哲学意念表述心路轨迹,从而重铸了版画的新的品格和新的气质。可以说,这类作品在形式上走出了传统语言套路,它们通过对视觉时空的重新组构,对完形形象的有意破坏,对惯性图式的界限模糊,形成了以错位、再构、叠置、变形、交织等一系列抽象表述和意念演绎的符号理性状态,人们会由图式的既定蕴涵和形象的抽象理意,进入新的艺术空间和艺术思索。不可否认,在这类作品中,由于有的画家文化积累不足,缺少观念准备,所以在追求理性精神中,往往出现一种“伪理性”倾向,袭用惯性符号,随意演绎文化主题,结果有的题目与画面无关,出现罗列符号,形式结构单薄的表层状态。例如在第14届版画展中,鱼的符号就有30余件作品,当然其中不乏佳品,并具有一定的理性深度和形式创意,但更多的是重复而无新意。
          无疑,世纪之交中国版画的这次集中展示是一次历史性的总结,它体现着中国版画的发展业绩与最新水平,但也显露出世纪末版画尚存的问题与局限。如何使中国版画切入当代文化语境,既把形式技艺推向新的历史阶段,又把精神意蕴立于当代的主体位置,使中国版画建立起高新的文化品格,是世纪之交中国版画的重要课题。

        来源:网络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业务部:
        • 邮编:100069
        • 电话:
        • 技术部:
        • 邮编:100052
        • 电话:
        • 热线: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28(s)   5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