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分享到:

      20世纪的中国版画研究---理论研究(作者:齐凤阁 )

        作者:核实中..2009-09-15 15:20:26 来源:网络

          由于20世纪的版画运动、创作常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与之相应的版画思潮、理论也较活跃,但因未形成阵容齐整的版画理论队伍,其研究尚缺乏学术深度和系统性。成果形式主要是文章,有的结集成书,如王琦的《谈绘画》(1958年)、《艺术形式的探索》(1982年)、李桦的《西屋闲话》(1980年)、《艺苑漫谈》(1982年)、《江丰美术论集》(上、下1983年)、力群的《梅花香自苦寒来》(1985年)、晁楣的《画境中的审美轨迹》(1988年)、《李平凡文集》(1993年)等,但缺少专门的版画理论著作。根据版画理论特点与研究成果类型,下面分为基础理论与版画批评、版画技法理论两方面描述。
          版画基础理论与版画批评在本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形成良好势头,首先是鲁迅的版画理论,虽散在于序、跋、书信中,却涉及木刻的发展方向、途径、特征、功能等诸多重要范畴,如为大众服务的观点,民族性的问题,遗产的继承,以及关于艺术特性与“工具”的关系等精辟的论述,一直指引着新兴木刻沿着现实主义道路发展,成为版画家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此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版画家大都既刻画又为文,试图在创作上完善这门新兴艺术的同时,建构其理论框架。在他们创办的《木刻阵地》、《战时木刻半月刊》、《木刻艺术》、《新木刻》、《木刻界》等众多版画期刊及报纸副刊上载文,研讨问题与评析现状,如“论当前中国木刻的新道路”(金文藻)、“谈木刻的大众化”(克夫)、“论木刻的民族形式”(李桦)、“泛论木刻创作的现实主义”(杨嘉昌)、“十年来中国木刻运动的总检讨”(李桦等)、“木刻作者在今天的任务”(中华全国木刻协会)等。今天看来虽有些见解显得肤浅与偏颇,但都有的放矢,与社会实践、创作实践紧密结合,对推动版画创作,配合民族解放运动起到了很大作用。至于此时期的理论与批评偏重于社会功利,缺少本体关注,则是特殊的战时环境及社会历史任务决定的。
          50至70年代,版画基础理论研究处于式微期,版画批评也成果甚少,一些文章简单地肯定成绩而较少问题剖析,开始注重形式批评但又多受极左思潮干扰,“文革”后走上极端,艺术批评向政治异化。八、九十年代,随着美术界思想的活跃,版画理论研究进入最佳状态,研究主体趋于专业化、年轻化,研究重心也由外部形态转向内部规律,尤其对版画的本质特征这一基本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突破性。徐冰在“对复数性绘画的新探索与再认识”一文中指出“复数及规定性印痕是版画别于其他画种的关键所在”,王林在 “冲出版画创作的困境”中认为“版画在本体上是一种印痕艺术”,齐凤阁在“关于版画理论建设的思考”中,否定把印痕简单地等同于版画特质的观点,强调“版画印痕需有绘画创意与精神品格”,还有尚辉进一步阐述的“版画本体语言的文化含量”等,都深化与丰富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另外在基础理论研究中,对版画的形态学、材料学,包括版画的发生学都多有涉猎,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此时期的版画批评也逐渐由感受性、经验性的评议、由社会学批评转入思辩性的艺术本体评析,批评文章之多,难以计数。其中的现状批评体现出批评者宏观的把握能力及对版画存在的问题及前景的忧虑,但多数文章缺少穿透力。对版画家创作的批评或从社会学、或从风格学、或从心理、文化视角切入,一些文章体现出批评主体的创见性和学术品格,但也有些文章评价随意、游离对象,有隔靴搔痒之感。
          技法理论一直是版画家研究的重点,由于版画制作性、工艺性强,媒材具有无限丰富性,为技法探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世纪出版的技法理论书籍不下几十种。因建国前创作版画尚处于普及阶段,一些技法书便是先行者结合自己的体会与参照外国版画技法写成的普及读本。这时期赖少其的《创作版画雕刻法》(1934年)、史岩的《艺术版画作法》(1936年)、白危编译的《木刻作法》(1937年)、刘铁华的《木刻初步》(1947年)、野夫的《木刻手册》(1949年)等都较有影响。五、六十年代,是技法理论研究深化、拓展的重要时期。由于环境的安定,美术院校版画专业的设立,使技法研究向专、高、精方向发展。技法理论著作不仅有《木刻版画技法研究》(李桦1954年)、而且有专门的《石版画技法研究》(张安治1953年)、 《铜版画技法研究》(李桦1955年)等问世,当时的《版画》杂志常刊登研究版画技法的文章,且专门组织过套色木刻的色彩问题讨论。这些技法研究有力地促进了版画创作的发展与提高。八、九十年代进入技法研究的高峰期,在当时的《版画艺术》、《版画世界》及此后的《中国版画》等专业杂志上,经常有介绍拓彩、石刻、吹塑、浇铸等新材料、新技法的文章发表,此时期邵克萍、谭权书、张新予、赵延年、曹剑峰、陈聿强等都有技法新著出版,而最能体现研究水平的是一些专题性的技法研究,如“论刀法”(力群)、 “黑白纵横谈”(英若识)、“套色木刻色彩漫谈”(晁楣)、及李宏仁的“石版画技法研究”等,从造型、表现、审美等多角度对刀法、黑白、色彩规律进行深层次探讨。相反,一些年轻画家在纯化语言的口号下,向传统审美规范和技艺规律挑战,更重物性探索,更重新技法领域的开拓,体现出新锐的创造性,只是一些尝试还有待上升到理论形态。
          以上对20世纪中国版画研究的粗略梳理,呈现出本世纪版画史论研究的轮廓与大体状貌,其成就令人欣慰,但由于缺少研究的系统性,给人以零散之感,而有诸多缺憾。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时,如何确立“版画学”建设的主体意识,如何制定版画研究的远近目标、规划与措施,使版画研究更具规划性、体系性、科学性,是版画界领导与研究者们亟待思考的课题。

        来源:网络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业务部:
        • 邮编:100069
        • 电话:
        • 技术部:
        • 邮编:100052
        • 电话:
        • 热线: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29(s)   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6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