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分享到:

      山西候马皮影

        作者:核实中..2010-01-22 14:45:51 来源:网络

        皮影戏又名“影戏”,俗称“灯影”,流行于曲沃、侯马一带。它是用牛皮雕刻成各种人物、图景、施以彩绘,由艺人掌签操作(俗称把签子),借灯光投影于屏幕(俗称亮子),伴以音乐唱词,表演带有故事情节的傀儡戏。有幅对联说:“借虚影映照实事,拟古音唤醒今人。”就是皮影戏的写照。 皮影戏,相传源于汉代。诗载:“汉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制乐传于百姓家。”略述了皮影的起源。唐五代佛僧以素纸剪刻人影。诵法念经,超度亡灵。宋盂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载:“每一方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以防本坊游人小儿相失,以影聚人。”反映了皮影在北宋时的演出盛况。到了元、明时期,不仅在我国广泛流行,而且传到国外。清代曾风靡一时,遍及全国。曲沃、侯马皮影,就是于清朝中叶由陕西省华阴、大荔等地传入的。当时在曲沃盛况空前,每年元宵节晚上,城乡皆搭台演出,特别是七月初二逢古会时。城内沿街一字搭台数十个,多到七十二个。每台相距不到百步,竞相演出,热闹非凡。 为何皮影戏会如此繁盛呢?主要在于它是最精练的艺术组织,具有古老的文化艺术魅力。其舞台称“七长八短”,即七根长椽八根短椽就可搭成戏台。
        其影班谓“七紧八慢九消停”,是说七个人紧张,八个人适中,九个人就轻松。因此,每班由七八个人组成,辗转方便,群众欢迎。 在艺术上,戏中有画,造型高雅,色彩鲜艳,富丽堂皇,吸引力强;其生旦净末丑,人物俱全,既能演激烈火暴的武打戏,更能演文雅细腻的坐场戏;内容都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良好愿望;唱腔系群众喜闻乐见的碗碗腔,清脆悠扬,圆润和谐,委婉动听,风韵别致。所以过去逢年过节,都要有一班皮影戏,方能显得红火热闹。时人有这样的民谚: “过节看不上皮影戏,再好的酒肉也不美气。” “新年看上几眼皮影戏,一年和老婆不生气。”
        从清末至解放前,政治局势混乱,皮影戏几乎濒临灭顶边沿。1949年建国后,刚刚恢复了生机,却又遇上了十年动乱,皮影又受到了摧残。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得以恢复和发展。1977年曲沃皮影戏根据地东韩村的民间艺人们,在很短时间内,经过整顿,便开展了演出活动。侯马市以原文化局副局长、皮影专家廉振华为首,恢复侯马皮影剧团,新建了皮影雕刻艺术研究组织,改进了皮影造型和音乐唱腔,编演现代剧目,改革灯光舞美,皮影戏面貌焕然一新。
        为进一步研究皮影艺术,廉振华先生用十年时间,走访了秦、晋、豫五十多个市、县百余位艺人,收集、拓摹流散皮影八千多个,记录整理皮影剧本、戏文资料,绘制《中国皮影图谱》三编十五卷,这是我国惟一的明、清、民国时代皮影雕刻艺术专著。1984年中央文化部在北京举办了廉振华收藏、整理、绘制的秦晋皮影艺术展览,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专家、学者及广大群众的高度赞扬。1985年他应联邦德国的邀请,前往奥芬巴赫皮革艺术博物馆,帮助考证、鉴别该馆保存的中国皮影艺术资料,其影响遍及西欧。 廉振华先生离休后,在故乡侯马市·祁村,建立了皮影研究室,致力于皮影艺术的研究与创作。现年已79岁高龄,却童颜鹤发,耳不聋,眼不花,仍孜孜不倦,攻苦于丹青之中。
        在他的培养和带动下,侯马市西侯马村,仍有皮影雕刻组织和专业人才,努力创造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影戏作品。同时,他又与侯马皮影艺术研究室王璞山合作,创造皮影剪纸艺术,使这一古老艺术瑰宝,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放射光彩!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业务部:
        • 邮编:100069
        • 电话:
        • 技术部:
        • 邮编:100052
        • 电话:
        • 热线: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29(s)   5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