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分享到:

      寻找渐去的皮影文化

        作者:核实中..2010-01-22 14:45:14 来源:网络

        民间文化遗产存在于人们的生活起居中,是普通百姓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而包括年画、木偶、皮影等在内的巴蜀民间文化,是长江上游历史最为久远、品类最为齐全、形态最为丰富的一支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但岁月流逝,众多罕见独特的民俗技艺和民间文艺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日渐式微,于是,在抢救与保护民间文化的道路上,出现了这样的身影——— 声音 民间文化的未来  

        民间文化遗产存在于人们的生活起居中,是普通百姓代代相传的文化财富。而包括年画、木偶、皮影等在内的巴蜀文化,是长江上游历史最为久远、品类最为齐全、形态最为繁复的一支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但在乡村城市化、城市趋同化的剧烈演进中,无数罕见独特的民俗技艺和民间文艺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民间年画、皮影、傩戏等经典民间文艺随着生存土壤的破坏变迁而日渐式微……而赵氏父子、王文坤和家人以及更多的民间艺人,不得不在抢救与保护民间文化的道路上艰难地迈步。  

        民间文化的未来在哪里?  

        四川大学江玉祥教授:皮影是农耕文化的产物,由于文化断层的出现和外来文化的进入,在现代,传统的皮影戏几乎散失了观众群。乐观点说,要让人们喜欢上皮影大约还需要20年左右。   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侯光教授:民间文化涉及面广,既有物质形态,也有非物质形态,涉及各民族生活的各个角落,它需要政府、社会各界人士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这一浩大工程。   

        四川大学毛建华研究员:抢救我省的民间文化遗产迫在眉睫。在确保优秀民间文化的基础上,把我省的民间文化遗产用法律的方式进行强制性地保护,同时建立省民俗博物馆,鼓励民间团体、个人建立博物馆,以此全面展示优秀民间文化遗产精华。此外,还可以从娃娃抓起,将民间文化列入中小学课程教育中。   

        成都市文化局副局长尹建华:目前,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已提升到了抢救的高度。国家很重视保护和抢救民间文化遗产,有关部门即将出台一部文化保护方面的办法,包括对中国民间文化保护的人员予以专项奖励。就成都市而言,在政府的规范和引导下,鼓励民间收藏,也鼓励民间文化资源与社会各界进行广泛的合作,在保护民间文化的前提下把民间文化产业化。   最近,一位年届七旬的老雕塑家和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坐在了一起,筹划建立一个国际一流的皮影博物馆。这位老雕塑家就是曾经主持创作著名雕塑《收租院》,至今已收藏了4万多件皮影的成都人赵树同,他希望即将消失的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皮影不仅能得到抢救,还能够生生不息地流传下去。 抢救  3月17日,记者在成都南郊乡村见到了成都首家皮影艺术博物馆。4万多件极具收藏价值的皮影及老家具零乱地堆于其间,所谓的博物馆也极其简陋。馆主赵洪———赵树同先生的儿子———告诉记者,皮影艺术博物馆成立于去年9月,目的就是要抢救和保存好皮影。   

        博物馆收藏的皮影涵盖了唐山皮影、陕西皮影、四川皮影等国内所有皮影种类,年代最久远的是一套明代制作的《十八殿地狱》。此外,还有清代四川皮影、唐山皮影和民国时期的川北皮影等。“搜集这些皮影,耗费了父亲20多年的时间和精力。”   

        曾在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的赵树同1978年从成都一个收藏皮影的人手中买下一套清代以来各年代的皮影,从此他便带上赵洪奔波于四川、北京、陕西、甘肃等地,开始了漫长的“抢救行动”。在北京古玩市场,一提起收皮影的赵树同,几乎是无人不晓。赵洪1982年毕业于成都体院,被分配到成都24中任体育教师,但两年后被父亲借调到身边,开始从事雕塑,后来在父亲的影响下“一头扎进皮影里再也拔不出来了”。   

        而川北皮影创始人、阆中市宝台镇醴泉寺村民间艺人王文坤走的是另一条抢救皮影的路子。上世纪80年代初,王文坤组建了家庭皮影艺术团,坚持自编自演歌颂农村新变化的剧目。几年前,王文坤带着他的皮影梦随风仙逝,王文坤皮影继承人、孙子王舫表示,今年要全新组建“王文坤家庭皮影艺术团”。   

        “我们抢救和搜集民间文化艺术品,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赵洪同时坦言,也希望能用这些艺术品创造经济价值,走出一条以文化养文化的路子。目前,由于4万多件皮影几乎花费了他们所有的积蓄,博物馆因无资金投入显得简陋无比,皮影表演剧团的工作人员不但没有工资,还自带口粮和生活用品进行各种演出。   

        皮影的日渐没落不单发生于四川。目前,全国仅存的皮影剧团不到10家,而国外收藏家经常到中国来收集皮影,赵树同的很多皮影都是从外国人手中高价购得的。 弘扬  2000年,赵洪在成都人民南路开了一个“皮影吧”,展示出部分收藏品,他还用皮影自编自演了一些现代故事,客人们也可以上台玩皮影。赵洪认为“弘扬是民间文化艺术最好的保护手段”。但遗憾的是,赵洪的“皮影吧”火了一阵子就停办了。   

        有民间艺术家认为,思想观念也导致人们审美趣味的改变,包括皮影在内的民间文化需要跟上时代,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皮影与酒吧结合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资金的匮乏、个人力量的有限却注定了“皮影吧”的流产。   

        “除了吸纳更多人加盟,在继承传统剧目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比如与中国美院合作制作皮影动画外,我们还计划开发皮影戏剧的副产品,如旅游纪念品、礼品等,甚至还可以对皮影进行包装,通过对外招商引资来做大民间文化产业。”赵洪称,这是他最大的梦想了。   

        据悉,在去年的西博会上,四川文化部门就在全国首次推出“变脸”、“吐火”等包括川剧、杂技、木偶、皮影等多方面内容的50多个剧目,拟通过全球招商实现国际化市场运作。目前,在国外文化市场商业化运作最成功的是四川的杂技。通常一个杂技团拥有3-5个表演队,而每个表演队的每场演出费在1000美元左右,这些杂技团每个月至少要演出40场以上。   

        “要达到杂技那样的效果很难,但这条路我们将一直走下去”。赵洪至今仍记得1988年6月王文坤家庭皮影艺术团一行4人轰动奥地利世界艺术节的情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相信随着更多人的关心和支持,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得到继承和发扬。” 链接 云南启动民间文化普查  今年3月,一次涉及上万人的大规模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工作在云南启动。这次活动将主要开展4项调查内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乡、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继承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濒危项目。据悉,这样的调查和命名在国内尚属首次。   

        同样在国内独一无二的,是此事的发起者之一———云南省群众艺术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部,这是国内目前惟一以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为主要工作的地方性机构。该部主任赵耀鑫告诉记者,他们已开展过两次民族民间美术、音乐、舞蹈艺人调查命名活动,使云南25个少数民族当中的优秀民间艺人和他们的手艺蜚声国内外。2000年5月,云南省出台了我国第一部专门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地方性法规《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为该项活动提供了法律保障。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业务部:
        • 邮编:100069
        • 电话:
        • 技术部:
        • 邮编:100052
        • 电话:
        • 热线: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29(s)   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7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