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分享到:

      回顾绵竹年画抢救保护的足迹

        作者:核实中..2010-01-22 11:39:03 来源:网络

        2006年2月中旬到3月初,由中国文化部等部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501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上万件作品参加展出。这也是我国第一次举办的大规模、全面反映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的重要展览,全面展示了全国各地、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取得的成绩。成果展的举办其目的是唤起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绵竹年画作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由绵竹年画博物馆选送的双扬鞭秦琼、尉迟恭门神、赵公镇宅、百寿图拓片、手绘年画门票等四类(12幅)年画作品参加了展出。日前从北京参展归来的绵竹年画博物馆馆长胡光葵向记者讲述了这次在北京参展的情况以及我市近几十年对绵竹年画的抢救、保护和创新工作情况。

        成果展振奋人心

        据胡光葵介绍,这次成果展上,有来自全国各地的501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上万件实物作品参加了展出,内容有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类,像川江号子、秧歌、川剧、秦腔、苏州评弹、少林功夫、杨柳青年画、蜀绣、成都漆艺、泥人等各地的各类民间文化内容都参加了展出。展出上主要以实物为主,而一些民俗歌舞、少数民族服饰、泥人捏制、民间工艺雕刻等项目更是由许多民间艺人现场表演,声色并茂盛况空前,每天都吸引了不国国籍、不同肤色、各种年龄的男女老少前往观展,参观者每天人山人海,络绎不绝,为我国还有这么多精奇绝伦的好东西而啧啧赞叹不已。很多参观者被精美的展品吸引想购买,但却因是展品不能购买而遗憾不已。绵竹年画属美术类的版画关,虽然只有四种(12幅)作品参展,但还是吸引了无数观众前来观看,大家被绵竹年画精湛的画技、鲜艳的色彩、古朴典雅的传统内容、富有创意的推陈出新的形式以及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而打动,不住地赞叹,太美了,太不容易了。

        绵竹年画的抢救、保护与创新

        的确,绵竹年画能走到今天是太不容易了。

        绵竹年画在我国民间艺术殿堂上,与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山东潍坊等年画齐名,具有构图完整、人物夸张变形、线条古朴流畅、色彩艳丽明快的艺术风格,以手工彩绘见长,是中国民间年画的一大支流,有着独具特色的风格,1992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的荣誉称号。虽然绵竹年画在最兴旺的清乾隆、嘉庆年间曾达到过有大小年画作坊300余家,从业人员逾千人,年产年画1000万张,产品远销湖南、湖北、青海、云南、贵州等省以及东南亚地区的盛况,但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新兴文化和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曾经辉煌的年画艺术不可避免地陷入低迷境地。到上世纪末,绵竹年画年销量萎缩到5000幅左右,专门从事民俗年画为生的民间艺人也基本消失而后继乏人。

        为了抢救保护这一民间艺术,近年来我市投入大量资金,组织专业人员对绵竹年画艺术进行了发掘、收集、整理、研究,使濒临绝境的绵竹年画再度焕发生机与活力。上世纪80年代初,我市成立了专门的绵竹年画社,抽调专人进行年画抢救保护工作,对散失于民间的古版年画进行收集,收集了清代画版80余块,年画原作300余件,复制年画板100余块。其中还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早在1960年,省群众艺术馆省美协的几位画家被省里派到绵竹,与绵竹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和年画艺人一道走乡串里,搜集了一批珍贵的实物资料,其中门神年画手稿20余套,木刻雕版200套。就在搜集工作即将结束时,无意间碰上有人将一批旧年画当成废纸卖给废品收购站,约有100多公斤的旧年画中门神、神像等什么都有,很是珍贵。幸亏及时发现,这批旧年画后被绵竹文化馆和省群艺馆各收藏了一部分。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新任文化馆馆长的侯世武与老馆长黄宗厚担心好不容易搜集来的老雕版被毁,冒着政治危险请人在文化馆秘密打了层夹墙,将老雕板藏进去,使那批老版在文革中虎口余生。然而仅过了两年,藏着的老版却被一些外来的安装工人发现,被他们无知的当作柴火劈碎了煮饭。当侯世武与黄宗厚闻讯赶到时,118块清朝老雕版已被烧掉30块,只剩88块了。而在对清代年画艺人黄瑞鹄创作、现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绵竹年画《迎春图》长卷在发掘收藏过程中,侯世武更是颇费周折。当时这幅画作的收藏者正将此画寄给四川美院,请鉴定并酌价收购。正在美院进修的侯世武碰巧目睹,于是他几经周折磨破嘴皮子多次做收藏者的工作,终于将这幅无价之宝收集过来,让这幅国宝年画从私人收藏变成了国家文物,其间所付出的艰辛却让人叹息。而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侯世武等一大批年画工作者为抢救、保护和收集绵竹年画做出了很大贡献,也付出了很多的艰辛。此外,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市投资500多万元,建成了有专业的文物库房、年画展厅、精品展厅、年画生产作坊、销售大厅的全国一流的年画博物馆,陈列了清乾隆年间以来的1000余幅年画珍品,使古老的绵竹年画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也为绵竹年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与此同时,我市还加强了对年画老艺人的保护和对年画后继人才的培养,对绵竹各镇乡的民间老艺人进行了重点保护,对他们的生活、工作上给予补助,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通过不同的形式收集、推介他们的作品,并对年画艺术的传人进行培养。近年来,我市还针对中小学生进行了“走进绵竹年画”和“绵竹年画技法、作品鉴赏”等教育,在城区各中小学开设了绵竹年画讲座课,年画馆的专家和民间老艺人时常走上课堂,开展年画知识传授。而近几年我市为保护弘扬绵竹年画而举办的年画节以及年画研讨会更是在宣传弘扬绵竹年画并将其推向全国、推向世界方面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和贡献。

        绵竹年画需要抢救、保护,更需要发展、创新,而发展年画产业、加强年画的创新也是推广年画艺术的最佳途径,也是延续年画生命力的最好方式。如果说侯世武、金平定等老一辈年画工作者和年画老艺人们为绵竹年画的抢救、保护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那么以胡光葵、刘竹梅为代表的老、中、青年画工作者在绵竹年画的收集整理、研究创新方面也做出了艰辛的努力,极大地推动了绵竹年画的发展。近些年来,他们不断地从传统年画和民间老艺人身上吸收营养,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探索年画的创新发展之路。在他们的努力下,年画产品不断创新,在功能的创新、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上不断拓展,相继开发了刺绣年画、陶版年画、年画服装、年画册页、手绘年画折扇、手绘年画门票、年画贺卡、年画挂历等系列年画产品,许多产品已具很大的市场潜力。而在年画内容的创新上,他们更是立足传统,面向现代,将年画内容与现代生产生活相结合,将古老的年画艺术与现代美术技法、理论相结合,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年画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断在国内外美术展上获奖,并被中外博物馆和名家所收藏,为古老的绵竹年画艺术赋予了生机勃发的艺术生命力,为她走向世界做出了极大贡献。

        抢救民间文化任重道远

        胡光葵说,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上,你才会发现原来我国民间文化艺术是如此的博大精深。的确,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员,绵竹年画只是其中一朵小小的浪花,大量的民间艺术还在民间。像我们周围,木偶、皮影、被单戏、糖人等许许多多民间技艺都是有其独有的魅力的,而对它们的保护抢救却还远远未在人们的意识中唤醒,而这些却是我们民间文化不可再生的遗产。

        民间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精神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民俗感情的结晶,是普通老百姓代代相传的文化财富,它是我们的先辈用双手和心灵创造的,积淀深厚博大灿烂,与人民的生活情感与人间理想深深凝结着。它们是一方水土独特的产物,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根源和底层,这些原生态的文化是民族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也是对人类多元文化的一种贡献。但由于它们大多并没有文字记载,没有能登堂入室,大多只是凭借着口传心授等相当脆弱的方式代代相传,一旦没有了传承人,就会如断线的风筝,即刻消失化为乌有。在工业化、全球化的现代化发展狂潮中,这些民间文化面临着致命的冲击,无数民间文化遗产频频告急,无数珍稀罕见的民俗技艺和民间文艺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民间文艺随着它们生存土壤的破坏和文化生态的变迁而日渐式微,许多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化遗产在我们还没来得及记录和记住它们就悄然远我们而去,这不能不令人痛心疾首。

        值得庆幸的是,以中国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为代表的中国民协已提出了立即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工程,并着手抢救,各地的抢救也卓有成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的举办向世人展示了这可喜的成绩,也极大地唤起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而要更好地保护抢救它们,也不仅仅是部分少数人的责任,只有靠大家来共同自觉地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才会为我们留住它们远离的脚步。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业务部:
        • 邮编:100069
        • 电话:
        • 技术部:
        • 邮编:100052
        • 电话:
        • 热线: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27(s)   5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