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分享到:

      青海民间艺术珍品

        作者:核实中..2010-01-22 11:34:45 来源:网络

        农民画,是我国绘画艺术长廊里一支鲜艳的民间艺术奇葩。我们可以从那绚丽的画面上,感受着新农村建设的成就,体察今日农民的生活状况,发现农民的审美情趣……这些令人感动的生活画卷,包含了农民们一年四季的劳动场景以及对新生活的努力追求和对未来的梦想。

        俄罗斯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曾针对中国民间绘画感叹道:我不知道世界上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国人一样,用如此朴实无华的图画充分地表现自己。他们巧借色彩构图,表现出对幸福生活的强烈渴望,其内容与他们的全部生活内容紧密相连。它能够被广大民众所认同,甚至被识字不多的农民所理解和青睐,成为一种时尚……

        而成长于青海河湟谷地的湟中农民画,就是绽放在黄土地上的绚丽山花。

        曾长久地凝视先民们留下的艺术瑰宝,虔诚地揣摩其中的真理。一代又一代的民间艺人,为湟中民间绘画的普及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说起湟中农民画,不能不与古老的寺院联系起来。早在清末时期,围绕着塔尔寺的周边,活跃着大批的民间艺人,他们常被寺院请去雕梁画柱、泥塑彩绘、修复壁画、修葺寺院;以及在周边的山岩上镂刻石窟岩画等。当时的民间建筑对漆画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大户人家经常将艺人们请到家里,漆画箱柜、寿材。在此基础上,民间艺人们以拜师学艺的形式,将民间绘画手艺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来。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在湟中的小南川片兴起了一股民间绘画热潮,那时,许多人都去争做一个手艺人。1974年,湟中县土门关乡青峰村自发兴起了农民美术夜校,这是有史以来湟中民间绘画艺人首次自发组织较规范的民间教学活动,为湟中民间绘画的普及和发展奠定了一个基础。慢慢地,“青峰村农民画”在湟中周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有了这样一个民间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精神生活也不断丰富,在湟中渐渐地形成了一支不断壮大的农民画创作队伍。

        湟中民间绘画分类主要有湟中农民画、建筑壁画、民间漆画三种。湟中农民画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画种,它继承了民间壁画、漆画的基本画法,同时吸收了唐卡、皮影、刺绣、剪纸等民间艺术的营养,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其内容主要表现山村、田野,以及农民自己的生活和劳动场景,大多带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浓郁的民族色彩。

        1983年3月,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青海湟中民族民间绘画艺术展》,开创了建国以来青海民间艺术登上国家级艺术殿堂的历史。接着,由湟中农民创作的大量作品在全国民间绘画展上参展并获奖,许多作品被介绍到国外并被国外的美术馆收藏;甚至有些农民画家被国外的文化机构邀请,出国参加文化交流活动。湟中农民画从自发形成、普及、发展至今天,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了,如今已形成了上百人的创作队伍,先后创作了两千余件作品。有的作品以藏族“唐卡”的装饰风格见长;有的以刺绣剪纸的夸张变形见长;有的以漆画的色彩艳丽见长。1988年文化部授予湟中县为“中国现代民间画乡”。

        丹噶尔皮绣
        沽名思义,皮绣是一种在各类皮张上进行刺绣的民间手工艺术。丹噶尔皮绣是湟源人民创造的一种卓越的手工艺术品,具有精湛的技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厚的文化蕴含,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绣品构图严谨,色彩鲜明,针法千变万化,内容丰富多彩。欣赏把玩皮绣艺术品,令人心旷神怡,妙不可言。居家装饰也以皮绣体现品位和个性,给人一种富贵、高雅、脱俗的感受。可以说,丹噶尔皮绣是青藏高原民间艺术的一绝,为湟源乃至全国所独有。

        湟源,史称“西戎羌地”、“丹噶尔”,为古羌人生活栖息的地方,是由内地通往西部牧区至西藏的交通要隘,也是丝绸南路和唐蕃古道上的重要驿站,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耕文化与牧业文化的结合点,素有“海藏咽喉”之称。盛唐时在此曾设“茶马互市”,开劈了唐蕃古道,宋代为丝绸南路要冲。明清时,为西部民族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镇。清未民初,丹噶尔城又成为著名的贸易集散地,英、法、美、俄等国设立洋行,各地商贩、能工巧匠纷纷入驻,牛羊、毛类、皮张等各类货物集聚,贸易兴盛、经济繁荣,仅皮张年交易量就达30万件,使湟源以“小北京”、“环海商都”的美誉名传四方。

        加之湟源处于农牧区的交接地带,皮张货源充足,这又有力促进了皮革加工业的发展,出现了技术高超,专门从事皮革加工生产的匠人,为丹噶尔皮绣的产生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条件。

        商业贸易的繁荣,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数千年来各个民族在这里集居融合,繁衍生息,各种文化在这里交会碰撞,绽放异彩,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各类皮张便成了表现这一愿望的最好物质。丹噶尔皮绣正是在这种充足的物质条件和多元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艺术真品,文化内含丰富,制作艺术精美。

        皮绣的发展历史悠久,早在这里生活的羌族先民们开始用羊毛、皮绳等材料,在皮制服装、靴帽及箭筒等物品上简单刺绣原始的图腾符号,作为装饰或崇拜物。此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多种民族、文化的交流,皮绣也逐渐融会了南北各地的绣法和技艺,培养了质朴而优美的艺术风格,内容、用料和制作工艺也越来越丰富、繁杂和精美。

        到明清时期,丹噶尔皮绣更趋成熟,甚至出现了专门的皮绣艺术品,其内容包含山水、花鸟、人物、宗教等,画面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形式涵盖服装、饰品、日常生活用具等,用料多为各色丝线、羊毛、马尾等,绣法也融合了南北各地的刺绣技艺。整个作品原始古朴 ,底蕴丰富、制作繁杂,逐渐有了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地域特色,成为民族文化中瑰丽的亮点。

        近年来,湟源县把丹噶尔皮绣作为打造文化湟源品牌的主要抓手,建立研发领导机构,指定专门人员,并组织或邀请有关文化专业人士,搜集典型实物和文献资料,进行了挖掘和整理,初步摸清了其起源、发展、分布和保存现状等情况。同时,培养民间艺人和能工巧匠,对传统皮绣进行了保护和艺术革新,制作出一批精美的皮绣产品。

        经过艺术革新的丹噶尔皮绣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各种刺绣技巧和新型材料,使其形式更加多样,题材更加广泛,并融入堆绣、盘绣、藏绣、刺绣等手法,精选具有教育意义的典故、文学作品、民间故事、传说和反映当地的自然风貌、文物古迹及民间艺术等内容,运用多种针法和颜色的绣线,发挥针法的表现力,精细入微地刻划物象外形内质。从而,使丹噶尔皮绣这一高原民间艺术更加生动逼真,质感强烈,形神兼备,赋予了新的艺术生命力,更具观赏性、研究性和收藏性。

        丹噶尔皮绣作为浓缩多元文化的艺术精品,有机地融入了汉、藏、蒙、回等各民族及青藏高原的文化基因,包含了民族文化的精粹,有着其独特的制作艺术。

        皮绣取材特制的各类皮料,用毛线、皮绳、马鬃及丝、绒、棉等多种颜色的绣线,运用平绣、网绣、盘金绣、拉锁绣等针法,进行艺术再创造。并根据不同题材、不同物象、不同纹理、不同要求,运用各种不同的针法,选配各种不同色阶的绣线,构成各种优美的图像、花纹,再加上结构虚实结合,明暗对比,增强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其艺术特色形象生动、粗犷逼真,质感强烈。

        皮绣品种形式千变万化,既有名贵的欣赏艺术品,也有美观实用的日用品。根据不同的场所和用途可设计制作出不同样式、形状的皮绣工艺品,每个品种可绣以风景、花鸟、动物走兽、人物肖像等图案,画面绚丽多彩,富于变化。并按内容进行细化分类,有机结合传统艺术和现代技艺,生产各种系列产品,形成集民族性、地域性、生活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民族艺术产品。

        同时,还融入名人轶事、神话故事、忠诚良将、家乡美景、风土人情等寓教于乐的内容,艺术地表达了人们对乡土的热爱,美好生活的追求,清平盛世的赞颂,体现了普天同庆、吉祥和谐的社会发展理念,使不同层次、不同族群、不同年龄的人,不但得到美的享受,而且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业务部:
        • 邮编:100069
        • 电话:
        • 技术部:
        • 邮编:100052
        • 电话:
        • 热线: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622(s)   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8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