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分享到:

      “中国画”的价值取向

        作者:核实中..2010-01-22 11:25:58 来源:网络

        “中国画”的价值取向
        “中国画”既然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它就同我国诸多的文化形式一样,是不能用货币来衡量其价值的。宋代柳永的《望江潮》词,曾“牵动长江万里愁”,“使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单就这小小的一首词,却邀得宋室江山来作为代价。再就现时代艺术品市场上,以清代宰相王杰的书法作品的价位而论,也不过几十万元一幅。而在乾隆当朝不许出口的文物条目中,王杰的书法作品却被排在了第一位。可见,我国对艺术品的价值观念,并不像西方人那样,如房产及生活必需品一般地在被当作商品去交易中所产生的价格来决定其实际价值的。即就是历史以来的许多靠卖画为生的画人,也只是把自己的作品当成“画作”来卖的,根本不是当作“艺术”来卖。再到后来名气大了之后那卖的又是“名气”,更不是卖“艺术”。
        对当前国内艺术品的投资,其实大部分搞收藏者的藏品也只是“工艺品”,根本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并不是每个大画家的每一张画作都称得上是“艺术作品”。画家们也有不断复制自己“艺术作品”的现象。大家都知道,真正的“艺术作品”,是作者的特殊立意及创作思想加之功力更有偶然的因素在里面。(比如书画家当时的情绪,环境影响或墨与纸在不同水分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偶然效果等等)。所以,王羲之的《兰亭序》连他自己也不能再复制出来。再比如瓷器作品,造型可以做成一模一样,而上面的图画就不可能完全相同,上釉的薄厚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再经不同窑温的烧制,必然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古代官窑虽然一次烧造上百件同样造型的作品,但在精挑细选一至两件之后就会把其余的全部砸毁。而“均窑”中若能有两件基本相同的作品,那定会是“天价”,这就是中国人对“艺术品”及“工艺品”在要求方面的例证。虽然现时代的高科技的发展可以更接近地复制原来的样相,也别说烧出的作品肯定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别,即就是没有太大的区别,它也只是复制的“工艺品”,而不会就此成为原本的“艺术作品”。再就传说般神奇的张大千,以他对石涛作品的仿造,在现在看来,根本就达不到“高仿”的程度,也不知当时的人们是怎样去看待他的。所以说,现在那些用每平方尺多少钱来衡定某画家作品价值的做法,本就是不科学的。更何况每个画家的作品都有精粗之分,也有成熟期与初期之别。社会上流通来流通去的那些同一构图的作品,并不是画家的成名作或可被当作其风格代表的精品。最多也只是其画家复制的自己的作品或画家自认为很一般的作品。因其在此等作品中首先缺乏了初始的“特殊”创意,却加强了再制作的意识成分。因此,我还是把此类作品划归成了画家自己制作的“工艺品”。也就是潘天寿先生所一再反对的应酬之作。因画家所具备的多方位功力的不同,有些画家此类作品就非常地少。真正的“艺术品”必须具有国家、民族及时代特色,更要有作者本人在艺术成熟后的风格;它是艺术家艺术才华的展现,而不是工艺性的技巧制作。
        可能有人不赞同我的这种说法,那么,我们先从“工艺品”和“艺术品”的概念上来分析。“工”者,精心制作。“艺”者,技能或才能。所以,“工艺品”就是用持有一定的技能或才能去刻意制作出的有一定“艺术性”的作品。而“术”者,特殊的方法或技艺。所以,“艺术品”就是用不同于其他的设计或营造来展现自己才华与技能的作品。这样,我们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经常可以听到国人们谈及西方的某某“名画”作品在某某拍卖会上以上亿元的价格成交。不管这谈话的人是出于惊奇或是慨叹,甚或是对我国“国画”艺术品的“希望”。但仔细地去想一想,我国的拍卖市场上有没有像这样的“名画”?千万再不要把“名家”的画作全当成了“名画”。再以数亿元的价格去购买“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古代名画”作品,“博物院”肯卖吗?“博物院”又卖得起吗?再不然,去国外的国家博物馆去买中国的那些“传世名画”,看看他们肯不肯卖,又敢不敢卖。所以,那些在艺术品市场中,以货币值来购买绘画作品时所成交的“价格”,也可能就是其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商品价值。而“故宫博物院”中的这些真正的“国画艺术作品”,则是无法用货币值来衡量其本身之艺术价值的。当然也是无法用钱能买去的。那些曾花数千万元从国外买回的书画作品,究竟是不是书画家的真品?更是不是书画家的代表作或精品?又为什么它会悄然近千年而在此时期猛然出现呢?如此等等,会看的人们心里自然是明白的。
        “中国画”的真正价值,即是它曾对世界绘画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及它自身也是东方绘画的代表,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观念、审美意识和哲学思想的融合而在世界美术领域内的独树一帜,和在世界艺术史上所占有的崇高地位。所以,这个价值是永远不能用商品价值去替代的。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业务部:
        • 邮编:100069
        • 电话:
        • 技术部:
        • 邮编:100052
        • 电话:
        • 热线: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3(s)   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6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