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美术理论 >> 理论库 >> 摄影
      分享到:

      超微距摄影镜头新探索

        作者:核实中..2010-01-21 15:26:56 来源:网络

        大凡喜欢摄影的人都喜欢各式各样的镜头,甚至喜欢每一片透镜,总想拍出意想不到的效果作品,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因为每一款镜头的透镜组合不仅有其专门的拍摄用途,而且是经过严格计算、设计的精密光学设备,要想增加或减少每一组透镜元素都会改变成像质量或不成像。
        一微距超景深镜头
        偶然一次机会得到一些日产的旧放映镜头,可是好看不好用,索性将其解体,看到晶莹剔透的大大小小凹凸透镜片真是爱不释手。还是在凹透镜中得到了些启发将几片透镜片摞在一起,肉眼看起来非常清晰,可放在相机的前面透过取景器却一塌糊涂,无论远近就是不成像。有一次将另一组透镜放在相机与凹透镜之间,在取景器里看到些朦胧的影象,因此将前一组透镜用纸板卷紧,在相机前来 回推拉找到自己认为最清晰的位子,再将其固定在相机上。由于是缩小镜干扰光非常严重,只能勉强看到被拍摄的主体。
        没有光圈和快门的镜片组合不能称之为镜头,然而这也是最费心思的问题,只好旧货市场买一台具有独立光圈、快门的旧相机,拆下多余的部分。估量着画图纸、找技工加工镜筒,钻眼、套扣、组装。难就难在相机的卡口上,干脆在镜头盖上打个洞用黏结剂沾上,待测试好了再说。
        果然有了新的结果,在收细光圈的时候清晰度有所增加,但拍出的片子还是让人一看就晕,有一种爆炸的视觉冲击力。只好再收细光圈,效果并不明显。后来,又几经增减、调整镜片其效果有很大的提高。由于是缩小图像,在底片上形成的图像不足1/2,形成一个圆圈,即浪费胶片,使成本提高了一大节。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换成大一号的镜片,好算成像大了一点,如果能找到再大一点的透镜效果会更好。对比一下;比其它镜头实现了微距摄影功能,达到1:1的比率,主 要是:景深超出了其它所有镜头的视觉范围。
        实际拍摄存在的问题,一是光圈必须收到很小,相应降低曝光速度,在自然光下无法手持拍摄;二是不能逆光拍照,眩光现象特别严重;三是成像质素差,可能是透镜的质量问题。
        二超微距摄影镜头
        专业微距镜头据目前情况看,大多是1:1的比率,很少有超过5:1的放大倍率的。前些日子在旧货市场买了几只只有两组镜片的铜制“老镜筒”和一只上海眼镜二厂生产的海鸥放大镜头,随即将海鸥放大镜头的前组镜片拆下配上另一组镜片,制作了一只从2x-8x的放大镜头;又将“老镜筒”在相机前晃来晃去,当看到图像后,又与前文说的镜头机械相匹配,只是再加工一个筒套多拆装几次罢了。当施工完成后,由于像散性,像点不在一个平面上,只好放弃。几日后,闲来无事,把几只大小差不多少的镜筒摆在床上,将前、后组镜片拆下,重新进行配对组装,并用眼睛随时观查。真是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一只可以放大10x的镜头。
        由于“老镜筒”的镜片口径只有8MM,虽然图像占满了底片又出现了光圈失效引起一系列的光学像差等问题,只有将镜筒延长放大物像,替代一部分光圈的作用。
        经过测试其像距很短,不足15MM,又由于延长筒的光线的损失,在室内外必须使用补光或在强自然光中拍摄;其晰像力极佳。
        三显微摄影镜头
        不是利用显微镜进行在一定范围内的显微摄影,在资料上介绍的不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利用显微镜头接驳到相机上,使放大倍率达到50x以内是可以实现的。在制作10x镜头的基础上,又进行一次大胆的尝试,吸取上一次的教训不是所有的镜头都可以用于高质量的摄影,因此在所见到的镜头中进行严格的挑选,最终选定5只自己认为可以的显微物镜,但又不能选择超过10x以上的,因为不超过10x的镜头一般是两组镜片组合,大于10x的口径很小且为一个球珠透镜.资料上所说的放大倍率极限,不仅仅是物距太短、无法布光的问题,这样毕竟还是可以看到拍到的,想必是显微物镜的限制。
        利用一只口径只有几毫米大小的镜头来满足底片的要求,实在是费尽了心机,可能是对光学知识了解的太少。利用短镜筒能看到被摄体,但在取景器上只是一个圆圈图像,加长镜筒又变得昏暗一片,使调焦无法进行。最后还是增加了几组镜片,把镜筒延长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测试结果:放大倍率可达30-50x;物距不到10MM;调焦困难,须在明亮处或补灯帮助 ,拍摄时必须固定被摄体和相机,避免颤动;布光困难;景深极浅,但清晰度很好。
        经过几番折腾,反复的测试,虽然花去了不少时间和银两,但现在好了,又购买一只与相机相匹配的旧镜头,将两边的镜片卸下来,保留光圈和速度部分,利用其镙口三个镜头可以互换。从此相机包里又增加了四件工具。
        请参阅“标题摄影”栏目“插图”。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业务部:
        • 邮编:100069
        • 电话:
        • 技术部:
        • 邮编:100052
        • 电话:
        • 热线: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2(s)   9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0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