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美术理论 >> 理论库 >> 雕塑
      分享到:

      当代中国架上雕塑市场何去何从?

        作者:核实中..2009-09-08 13:53:30 来源:网络

          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越来越成熟,收藏群体正在不断扩大,进入市场的艺术家也越来越多,拍卖价位在逐步稳定的同时,一些艺术精品屡破拍卖纪录,几百万元的价格已非常常见。然而繁荣的艺术市场几乎被绘画艺术所独享,作为另一项重要造型语言的艺术——架上雕塑,仍然是市场上的陪衬角色,成交鲜见,价格甚至仅仅高于制作成本。

          1995年,嘉德拍卖公司的春季拍卖会是架上雕塑在中国艺术拍卖市场的首次亮相。这次尝试获得比较大的成功,拍出了四件架上雕塑作品,分别是:王克平的《大脸》,估价2-2.5万元,成交价2.86万元;王克平的《小人儿》,估价为1.5-2万元,成交价2.6万元;熊秉明的《中国土地》,估价15-17万元,成交价15.4万元;朱成的《秋声》,估价3-4万元,成交价24.2万元。
          
          这次成功似乎预示着中国架上雕塑将走出市场困境,并形成稳定的收藏群体。事实上,这不过是灵光一现,随后,架上雕塑的市场又陷入了沉寂。拍卖市场上再也没有如此的佳绩,大多数架上雕塑流拍,成交的作品价格也仅在一、两万元左右,与绘画的市场状况形成天壤之别。
          
          2000年,在第八届中国艺术博览会上,艺术界和艺术品经营者再一次作架上雕塑进入市场的尝试。多方合作下,在150平方米的黄金展区,举办了“雕塑特展”,30多位中国现代雕塑大家的40多件作品进入市场,其中包括刘开渠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四件头部原作,曾竹韶的《孙中山铜像》、《贝多芬头像》,王合内的《豹》等名作。《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还因是否可以拍卖的问题,在国内各大媒体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但是热烈的媒体气氛,依然改变不了难以成交的事实。
          
          近年来,各大艺术品拍卖公司纷纷推出“绘画和雕塑专场拍卖会”,结果都成了绘画专场,雕塑基本流拍。在我所接触过的关注当代艺术的收藏家中,尚没有一位愿意投资架上雕塑艺术。
          
          当代中国架上雕塑市场何去何从?我们当然不能面对困难抽身而去,架上雕塑面对的是尚未开发的庞大市场。从观赏性工艺品的火爆市场,就可以想见架上雕塑艺术的希望,现在的关键是,如何用架上雕塑替换观赏性工艺品。
          
          是架上雕塑的市场培育不够吗?显然不是。艺术家和艺术经营者从没放弃过努力,尽管多年的状况没有什么起色,但是他们总为架上雕塑提供一定的机会,并积极营造媒体气氛。

          收藏传统是架上雕塑市场状况低迷的重要原因。绘画一直是中国收藏家的爱好,而对于造型艺术的收藏基本上是基于收藏文物的观念,对观赏性工艺品的着重点在于物品的材料的价值。而让他们对现代架上雕塑的接受从陌生的角度进行价值认可,显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当然,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架上雕塑的本身发展状况。中国现代雕塑只有几十年的发展过程,每件雕塑的创作周期很长,有条件从事雕塑创作的艺术家很少,一位雕塑家一生完成的作品是有限的,没有几代人的传统培育,很难产生特别优秀的艺术作品。中国现代雕塑还不太成熟,还没有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与同期的绘画艺术相比较,雕塑艺术还处于非常幼稚的阶段。
          
          近20年,中国雕塑艺术渐趋成熟,开始能够从本体上认识雕塑艺术,并且把握得比较从容,得心应手。其中以李象群、吴为山、魏小明等青年雕塑家为代表。他们的出现,也使收藏界有了一定的信心。李象群的《掷铁饼者》以30余万元的价格被收藏,是近年架上雕塑价格的制高点;魏小明的作品被东南亚画廊代理,有稳定的来自欧洲的收藏方,一般价格在5万元左右;吴为山的作品已经被收藏数十件,仅9厘米高的《睡童》,就以8万元成交。当然,他们的作品很少进入拍卖市场,收藏者仍然只来自于少数有先见之明的人,大张旗鼓地进入拍卖流通尚需时日。
          
          从国际市场看,架上雕塑近几年进入了市场黄金时期,2002年11月,毕加索的雕塑《狒狒和它的幼崽》在美国克里斯蒂拍卖行以670万美元拍出。同年,佳士德拍卖行以1430万美元拍出瑞典雕塑家贾克梅蒂的《站立的高大妇女》,创造雕塑拍卖的历史记录。2004年春季,伦敦苏富比拍卖行拍卖的印象派大师德加的雕塑《十四岁的芭蕾舞女》,以450万镑成交。同时,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国架上雕塑市场的希望。在目前的低价位下,如果有勇气进入,将来的效益回报肯定是巨大的。

          相关链接
          
          欣赏雕塑之美
          
          雕塑是利用立体造型来表现对象,它不同于平面的绘画,既不显示油画的笔触与色彩,也无法表现中国画的笔墨与章法。观众欣赏雕塑不仅通过视觉,还要经过思维才能感受到物象的现实性。雕塑是利用立体造型的特点来表现人与物,观众直接感受到的就是具有现实性的立体物象,这种美感不同于绘画,更不同文学等其它艺术,它是立体的视觉艺术美。研究雕塑艺术,就要探讨这种特殊的艺术美学。

          写实与概括
          
          写实是雕塑艺术很重要的手段,但它不是唯一的表现方式,有时过度的真实,主次不分,就容易造成琐碎或庸俗。雕塑家既要善于写实又要善于概括,这样作品才易于取得生动的效果。概括是写实的高度提炼,写实与概括两者的互相结合,是中国雕塑艺术的优秀传统。
          
          意境的表达
          
          艺术品不仅要具有外在的形态,更重要的是要求能通过内在的气质感染观众,也就是雕塑作品要富有意境,中国雕塑尤擅于此。雕塑家必须善于捕捉对象内在的气质而运用雕塑造型表现之,才能使作品生动、感人,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境界,也就是意境。
          
          塑绘结合与线性表现
          
          雕塑是立体的,不同的质材具有不同的质地与颜色,雕塑家既可以充分发挥质材本身的特质,给人以美的感受, 也可以另外着色处理,使人获得不同感受。中国宗教造像和民间雕塑则习惯在作品上涂以表现对象的原色,使之更接近真切的观感。所以塑绘结合在中国十分流行,并且也利用绘画 的线条或线刻来补充圆雕的不足,以加强对象的动感与变化。
          
          现代雕塑在我国的发展
          
          进入20世纪后,中国传统的宗教雕塑已处于衰落时期,民间小型雕塑虽很繁荣,但未能成为主流。辛亥革命时期,开始有青年赴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学习雕塑。五四运动前后到30年代,又有更多的美术青年先后赴加拿大、法国、日本、比利时等国学习雕塑。他们归国以后,举行的雕塑作品展览,促进了中国架上雕塑的发展。他们大多从事艺术教育,成为中国近现代雕塑艺术的开拓者。中国艺术院校的雕塑教学始于1920年,这一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设立雕塑科,之后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等相继设立雕塑系、科。比较大的创作有为纪念孙中山和其他民主革命家塑制纪念像和设计抗日战争英雄纪念碑等。新中国成立后,雕塑创作又有巨大发展,各美术院校普遍建立雕塑系,并选留学生、研究生到苏联学习。中央美术学院先后于50年代和60年代初举办两届雕塑研究班,1956年还成立了中国雕塑工厂。1958年4月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为建设城市大型纪念碑雕塑创作提供了重要经验。1982年2月,中国美术家协会提出《关于在全国重点城市进行雕塑建设的建议》,经国务院批准,同年8月,由城市建设环境保护部、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召开了全国城市雕塑规划、学术会议,并成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和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领导全国城市雕塑创作活动,雕塑创作活动由此进入了新的阶段。从1949年到1984年,建立了室外大型雕塑326座,其中大部分是1976年以后所创作的,对美化环境、改变城市景观起了重要的作用。

        来源:网络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业务部:
        • 邮编:100069
        • 电话:
        • 技术部:
        • 邮编:100052
        • 电话:
        • 热线: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0(s)   9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30(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