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分享到:

      识篆?习篆?用篆 -篆刻

        作者:核实中..2010-01-07 14:44:29 来源:网络

        □ 李刚田
        王颜同学:
        您来信提出的问题是个既简单又不简单的问题。“不写好篆书能把印刻好吗?”这似乎不应成为问题,刻印必须学好篆书是一般性常识。古人尤为强调篆书在篆刻诸因素(篆法、章法、刀法)中的首要地位,明人甘就说过:“印之所贵者文,作者不究心于篆而工意于刀者,惑也。”从字面上看,篆刻是由篆与刻结合而成(当然还有一个存在于印章形式中的重要方面,在这封信中且不去谈),篆是刻的基础,不懂篆也就刻不好印,篆书的功底越厚,刻印的路子就越宽。细数明清以来有成就的篆刻家如邓石如、赵之谦、吴熙载、吴昌硕等,也都是大书法家,不但其篆、隶书精绝,其楷、行、草也都有很高水平,严格地说,不懂书法就不是印人,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本不成问题,但在您的信中说:“当今有一些篆刻家,篆书写得不算好,或见不到他们发表篆书之作,但印却刻得很好,如何去解释这个客观存在?”这一问又使人有些茫然了,确实有这种现象,例如我认识的已故山东印人苏白先生,他的篆刻水平就比其书法高出许多,现在有些中青年印人,很少或从未见过他们去认真写过小篆,但其篆刻创作却颇具生气,这样去看,这个简单的问题似乎又不很简单,如何去解释呢?
        篆刻创作以书法为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现在我们分析一下,书法中哪些因素与篆刻创作最为直接。大的切块,与篆刻关系较直接的是篆书和隶书,楷、行、草与篆刻的关系就远一些,以汉印为篆刻的典型形式论,其字法篆为其结构,隶为其体势,篆与隶较之,前者与篆刻关系又要直接一些,对于隶书,搞篆刻的重点是多读多看,玩味体势,把其中醇古的汉代气息传达于印中,而对于篆书,则要下更大的功夫。如果我们把篆书本身再作一下切块,研习篆书可分为识篆、习篆和用篆三个方面:识篆是基础,要辨识篆书,明其流变;习篆则是在识篆的基础上临池学篆,其中包括篆书的笔法、结体、章法,以及对各种金石篆书和各家各派各种风格的学习;用篆呢?《说文解字》释“用”字:“可施行也。”用篆就是指把识篆、习篆中得到的东西融会变通,“施行”于自己的创作之中。如此看来,与篆刻关系最为直接的是用篆,当然识篆、习篆是用篆的基础,但能否把篆书水平在篆刻创作中发挥出来,要取决于用篆水平。您所说的一些篆刻家的篆刻水平要高出临池篆书创作水平许多, 就可以解释了,原来他们在识篆的基础上,最致力的不在于习篆,而是对篆书广采博收,贯通变化施之于印的功夫,而锻炼这种功夫在于对篆书多看多思,而不一定要日日临池。比如人获取的营养,固然要取决于摄进食物的数量和质量,但直接依赖的是自身对食物消化吸收转化为营养的能力,用篆功夫也就是在篆刻创作中对篆书的消化吸收“施行”于印的能力。
        识篆、习篆、用篆虽各有侧重,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与篆刻关系最直接的是用篆,但识篆又是用篆的基础,而习篆对熟悉篆书,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起重要作用。自邓石如以来篆刻家的篆书风格莫不与其篆刻风格密切关联,邓石如的元朱文印就是其小篆拿来直接入印,书风既是印风,吴昌硕一生研习《石鼓文》,他把变《石鼓文》之正为欹侧的篆书风格施之印中,于强弩之末的流派印中异军特立,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印风,齐白石方峻的篆书风格与其爽朗的单刀又是何等协调一致地共同塑造了齐派印风,等等事例,不胜枚举。反过来可以说如果没有自己的篆书风格,终难以形成自己的篆刻主调,篆刻风格又是篆刻家成熟的重要标志,尝见书展中某些青年印人之作,十几方印中,竟有古玺汉印、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多种风格,看似十八般武艺,实际表现了自己的不成熟, 其原因之一,就是未能在习篆上下真功夫。无与众不同的书风,很难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印风,要想达到较高层次,习篆也是不容忽视的。我在学习篆刻之中,隶书曾起到重要作用,如果把《张迁碑》、《阁颂》、《衡方碑》等中的隶书泯其波磔,存其框架,随便取出几个字组合于印中,用一种刀意表现于石面,便是一方朴实可爱的印,看来印风形成不特在篆,也在乎隶, 学汉印者尤其如此。
        学书治印,寂寞之道,苦也在斯,乐也在斯,一日有一日境界,唯来不得虚浮。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业务部:
        • 邮编:100069
        • 电话:
        • 技术部:
        • 邮编:100052
        • 电话:
        • 热线: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5(s)   5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