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美术理论 >> 理论库 >> 篆刻
      分享到:

      邓石如篆刻

        作者:核实中..2010-01-07 12:15:18 来源:网络

        邓石如的篆刻是从徽派入手的。晚明至清初的徽州地区印人是一个强势群体,对周边的辐射力持久而广泛。在邓石如三十六岁到四十一岁的作品中,还可以找到摹习何震、梁袠的例子。“折芳馨兮遗所思”、“聊浮游以逍遥”(图1)两印即是。显然,此期邓氏进一步夯实了对徽宗圆劲婉转一路朱文的把握能力,同时又融入了“以书入印”的因素,遂表现出更多的自然率真情性。
        “淫读古文甘闻异言”(图2)、“意与古会”(图3)、“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图4)是这一时期有代表的创作,可以视为邓氏一生的基本风格。“淫”印以小篆作白文,是颇为大胆的突破,不甘落入前人“朱文用秦、白文用汉”的陈规。此印在布局上并无突出的匠意安排,流露明确的自然主义倾向,给人以一气呵成的气势。在刀法方面,此期作品则开始走出徽派印人讲求笔画匀整、工致的习尚,以较为自由的运刀手法表现线条,走刀如笔、转运轻浅的特点已经形成。从这一点上看,邓石如刀法的“写意”性格也已经十分鲜明。
        “意与古会”与“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在章法上颇有特色。前者三密一疏,构图自有空灵之处;后者以对角虚实相互交叉,读来饶有起伏,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堪称绝胜之作。
        更为自由率性一路朱文风格,大约在他中年所作“陶然有余欢”(图5)、“写真石貌寻常人”等印作中达到极致,刀法也益加自然畅达,因而刀笔之下别具风格。吴熙载承接衣钵,将之推向若无其事的境地,完成了邓派刀法的构建。他四十六岁到五十五岁前后遗存的作品较多,其中刻予罗聘者为一大宗。此外尚有“一日之迹”、“十分红处便成灰”(图6)、“疁城一日长”(图7)等,都是邓氏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风格上较之前一阶段又有变化,即由相对稳健走向灵活洒脱,更加注重书写的意态,可以说几乎完全是以书为印,邓氏个性的特色十分强烈。
        邓石如的篆书自成一家,与其隶书同被包世臣尊为“国朝第一”,且于各体篆书均能得心应手,因而印作在篆书变化上也是我自为法,不蹈故常。除了圆劲的小篆为主体外,方正的缪篆风格也偶见佳作,如“雷轮”、“承学堂”、“春涯”(图8)等,具有正而不板,浑厚端庄仍不失生动的气息。是其篆书技巧娴熟的妙处。
        邓石如的边款,主要是源于歙派一脉的影响,双刀冲刻的方法与程邃比较合拍。从书体来看,邓氏虽以行书为主,但篆、隶、草、楷各体皆备,这在同时代印家中亦不多见。但邓氏的镌刻技法又有很大的突变性,不少行书边款似以刀尖近于垂直地“写出”,邓石如自称此为“刺字”,显得古拙凝重而稍少起伏。多样的字体与并不稳定的技法,也说明了邓氏喜于探索,随心所至、不拘成法的独行客性格,这在明清篆刻家中也是十分突出的。
        邓氏一生篆刻数量并不太多,作品的形式和技法变动较大,水准的高下颇有落差。邓石如一生主要以书法作为自己面向社会的艺术展示方式,在当时的地位也远高于他的篆刻。这是影响他的创作数量的原因之一。另一原因,则是他的“任侠”的性格因素,促使他对世风重技巧、重经营产生顽强的反叛。走出“印从书出”的新路,高扬“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的艺术审美观念,是他独立性格的结果。经过历史的沉淀,邓石如作为篆刻史上开宗立派人物的历史地位,越来越清楚地凸现在人们面前。作品所表达的审美理想与技法语言决定了这一地位,而不在于数量的多少。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业务部:
        • 邮编:100069
        • 电话:
        • 技术部:
        • 邮编:100052
        • 电话:
        • 热线: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29(s)   9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0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