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分享到:

      赵石的篆刻

        作者:核实中..2010-01-07 12:13:15 来源:网络

        吴昌硕之篆刻蜚声海上时,从者众多,而能自出机杼,独树一帜者,惟常熟赵石耳。
          赵石(1874~1933年),字石农,号古泥,自称石道人。江苏常熟人,幼年家贫,读了几年私塾,后来因无钱就读,就在常熟金村一家药铺里当学徒。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地摊上买得一方旧印石,越看越喜欢,于是就偷空学起了刻印。买不起印石,就用旧砚台来刻,久而久之,印章居然也刻得像模像样了。有一天,一位李虞章先生来看药铺的掌柜,他是吴昌硕的学生。当他看到赵石刻的印章时,大为惊奇,认为赵石刻印不俗,将来定会有所建树,于是送了赵石一把刻刀、几方印石和一部篆字的《六书通》,这样一来,赵石刻印的兴趣更浓了,不会写的篆字也可以有书可查。后来,吴昌硕来常熟,李虞章又把赵石介绍给吴昌硕,并且拜吴昌硕为师。吴昌硕认为赵石是可造之材,就劝他辞去药铺的工作,并介绍他到常熟的一位大收藏家沈公周(石友)家里去住。沈氏收藏极富,赵石在沈家,得以观赏沈氏所藏法书名画、金石彝器,眼界日益提高,沈氏又教他读古文诗词,这样,在沈家寓居三年,使赵石在诗文书画诸方面都获益良多。期间,他每年都到上海住在吴昌硕家里,学习篆刻。在沈家期间,他曾为沈氏刻过大大小小100方砚台的砚铭并拓成一部《砚谱》,其中除一部分是沈氏自作书画外,其余均是吴昌硕与赵石两人所作书画,当时颇为艺术家所瞩目。他还为沈成伯刻了数百方印章,这些印章,取法面目十分广泛,上至秦金汉印、砖瓦封泥,下至流派印章及元朱文,也有学吴昌硕印风的,刊成《师米斋印谱》20卷,这类早期篆刻为他以后创新变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赵石的篆刻,可以说是师古不泥古的范例,他早期师法吴昌硕,把吴氏篆刻中圆融、浑厚、古朴、跌宕的风格,表现得尽乎完美,这一点从他所刻的“富贵如传舍惟谨慎乃得久居”(图1)白文印和“竹庐”(图2)朱文印中可以看出,随着眼界的开阔,艺事的不断进取,他的篆刻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蜕公一字退?”白文印(图3)整体上虽然仍保留了吴昌硕印风中的特点,但在结字上已出现了变圆为方的痕迹,且用刀犀利,从刀法上改变了吴昌硕钝刀浅刻的面貌。另一方“匋遗”的白文印(图4)不仅在结字上突破了吴昌硕的面貌,且在布局上也有所创造,全印取势左倾,左密而右疏,特别是“匋”字下部留红呈三角状,很有特色,这两方印即可以视作赵石在吴昌硕印风的基础上变圆为方的过渡作品。而“听松庵行者”(图5)、“庄蕴宽印”(图6)就基本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了。赵石的白文印虽方而不板,主要原因是,他在布局上非常注意疏密的变化,用刀上也注重线条的变化。因此,他的白文印自然朴实,流露出一股山野之气。
          赵石是一位善于学习传统的艺术家,他的朱文印的基础是古封泥,在形式上,他保留了封泥的宽边且呈不规则状,在入印文字上,他的取法就比较多了,既有缪篆入印之作,如“铄?罗心室”(图7),也有以金文入印之作,如“师米斋藏六朝墓志”(图8),如果仔细观察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图7印中线条变化明显,四周线条较粗,中间线条趋细,而图8印线条基本一致,表现了其处理不同印式的能力。赵石刻的玺印,也有自己的风格,如“师米斋藏匋”朱文印(图9),文字总体取方势,其中“师、匋”两字偶用圆笔,又不影响整体的协调,这就是赵石的高明之处,印章是方寸之间的艺术,印人的匠心往往表现在细微之处。“痴顽”白文印(图10)是一个最能体现赵氏风格的作品,布局上印文上部逼边,结字上则是方中寓圆,圆中有方,线条挺劲干练,从赵氏的印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赵石的用刀讲究干净利落,冲刀深刻。据说,赵氏臂力过人,牙铜晶玉之属,皆能刻得与石章一样,这是因为其早年刻碑练就的功力。
          赵石的印风,当时的影响仅限于江苏、上海一带,以后,赵氏的门人邓散木将赵氏印风加以发扬光大,影响逐渐增大,最终成为现代篆刻的流派之一。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业务部:
        • 邮编:100069
        • 电话:
        • 技术部:
        • 邮编:100052
        • 电话:
        • 热线: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3(s)   5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