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分享到:

      中国雕塑中的写意精神:“意”与“象”的联系

        作者:核实中..2009-11-09 16:39:41 来源:网络

         中国雕塑历来以两种存在形式最为显著:室内为佛教造像,室外为陵墓道前的石人、石兽。前者由于有严格的造像法限制和虔诚的宗教情感之制约,故大都合于法度,不似后者超然、豪放、自在为之。也许是置于室外的缘故,若刻画得太实了,就失去了与天地争空间的雄强之势,所以古代大量的陵墓雕刻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自然形态。这种风格至汉代达到鼎盛,所憾的是汉代以降,此风渐减。至近现代,又因西洋雕塑传统的介入,中国雕塑大有以西方写实主义为体、为用的倾向。当代以西方现当代艺术为参照之势愈烈,所以那种原本存在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写意精神,未能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写意”,先有意,而后写之。
          
          雕塑乃至整个造型艺术中的“意”是“与“象”连在一起的,确切地说是“意象”。“意”的因素使雕塑与理想贴近,“象”的成分,使雕塑与现实相联系。
          
          写意,处于写实与抽象之间,它既不会使人产生一览无余的简单,也不会有令人望而却步的深奥。它引导人们在一种似曾相识的心理作用之下,去把玩、体味、感觉艺术作品的整体及每个局部、细部的“意味”。智慧生成形式,写意凝固瞬间感悟和生命激情,无矫揉造作,无“深思熟虑”,从而更接近于本质。
          
          雕塑的写意,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形态的夸张意象,二是形体凹凸隐显的质感意象,三是人物瞬间神态的意象。
          
          西方的写意重视造型的外形式。他们在理性的千锤百炼中塑就一个精神的实体,就像西方人建造教堂那样,以他们的意志、信仰去构架升向天国的建筑。因此,西方写意雕塑在很大意义上是由“形而上”进入形体塑造的,在形态及意念方面均接近抽象。毕加索、布朗库西的作品佐证了这一点。
          
          中国写意雕塑则不然,注重生活的原型,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乃中国写意雕塑的理论表现。重视主体对生活对象的感受,并把感受渗进作品。作品的生成往往是急速的,外形呈发散状,而且更注重“神”的写意,集中体现在对瞬间表情的捕捉,并把这种表情理想化、夸张化、诗意化。中国写意雕塑处处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热情,因此,在外形方面看不到主观解构对象的痕影,倒是在外部塑造的手法上留下了作者深深的情、意,自然的肌理,潜意识中的变形等。齐白石说得比较明确: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
          
          当前中国雕塑界有种倾向——以西方潮流为参照。在国际上能博得认同的往往是一些政治波普的作品,形式上已是泛滥了的“国际化”,并不能反映中国的声音。这些作品在中国本土也未曾得到认可,只是西方人站在他们的角度,用他们的眼光选择了在文化上迎合他们的典型而已。这种倾向与“文革”中通过政治题材体现主题而不重视艺术自身规律一样可怕。多少艺术家在风潮中迷茫,认不清传统,也看不到现代,最后成为“风头主义”。风头主义活跃,也多新意,但一阵风过后,往往什么都没有。今天乃至未来雕塑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它反映着时代又召唤着时代。写意是中华民族的艺术观,是迥异于西方的另一个美学体系。写意不是为写意而写意,更不是追求表面颤动、诗意、变形,而是要融化、渗透、张扬精神。有了精神,作品才有了构架,才有了灵魂及内在的“气”,才有了那种一目了然而又意蕴无穷的艺术形式。

        来源:网络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业务部:
        • 邮编:100069
        • 电话:
        • 技术部:
        • 邮编:100052
        • 电话:
        • 热线: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0(s)   5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