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分享到:

      变化与思考(作者:杨锋)

        作者:核实中..2009-11-06 16:53:19 来源:网络

        一种地域性的表现风格,一个趋同性的技法特征,众人追随的热点题材,一度成为全国版画展的特殊现象。由这些特殊原因所滋生的“版画大省”、“重点作者”又受到了制度的保护——分配初选名额(即根据是不是版画大省定出各省名额)。这个做法直接影响到各地版画组织者与创作者对版展的态度。而第十八届全国版展的评选改变了这一传统做法,第一次让作者自由投稿。于是,过去不是版画大省但创作实力雄厚的省份凸现出强劲的势头,这种做法是一个适时的举措,不少版画“精英”悄然离开了版展,没有离开的大多被淹没在庞大的作品群中,新一代伺机进入并占据了他们的地位。我想,这才是版画发展的常态,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办展方法。

        第十八届全国版画展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放宽了对作品尺寸的要求,这可称得上是“版画事件”!因为多年来一直有放大作品尺寸以增强版画张力的呼声。送展作品中的确出现了尺寸比较大的作品,但问题也出现在这些大尺寸作品中,从中不难发现“大画不大”的现象。有些内驱力不足的作品,尺寸再大也是无济于事的。这里有传统版画材质和印刷条件限制的外因带来的不便,也有长期在 “限制”中形成的习惯趣味无形中左右着作品的形制。更严重的是,以痕迹的篡改和涂抹来呈现关键性细节的“非艺术”因素替代语言的表述。尺寸本不是问题,但这一放大却实实在在地暴露出版画界长期深陷于画面痕迹得失,而忽视观念表达的深层问题。

        翻阅历届全国版展目录,可以看出表现内容逐步宽泛,形式渐渐多样。同时,展览所显示的风格特征也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从无区域特征概念到局部地区在整体上左右全局面貌,再到技术特征凸显、地方性风格模糊。这种转化过程也伴随着从版画初创时期的西化木刻到民俗化风格的精神覆盖。版画切入社会也从过去主题先行、民俗及传统图案的简单搬用中走出,迂回于有利技术特征显现的形式本体表现。

        第十八届全国版画展肯定是值得一提的展览,不少作品从单一事物的形式重组、内容演绎开始,使传统的“山”、“水”、“城市”都带有很强的版画特征,产生了版画语言的纯粹性;“人物环境”的制作不再是僵硬的客观再现,而是彰显着主体受社会变化影响产生的精神诉求。于是,本体语言有了可解读性。版画在当代艺术纷争中冷静地面对和自省,已产生了不附和其它艺术形式的方式,已从追随、妥协、逃离的处境中走向自我嬗变的自觉。版画在当代中国艺术界更像一股独立的非主流力量,与主流意识所形成的话语模式迥然有别,当然也不被市场与短视的政治所主宰,更不苟合于肤浅的审美趣味。相反,它以不妥协的陌生感正对抗着比它强大得多的流行艺术。因此,不知版画式的独立与成熟是幸,还是不幸?

        某种经验遏制了问题,而某种问题却唤醒了经验。版画(技术)特征越明显、越独立,就越远离大众,以致远离了所谓艺术的评判标准。“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差异之中有同一,概念是需要转化的。艺术背后的目的性是关于人的问题,而语言是人表达意愿的工具。版画语言只有作为表达某种观念的“语言”工具时,才是必须的,才与所要表达的观念产生不可割裂的关系。这是“两个互相排斥但同样是可论证的命题之间的矛盾”,冷静地看这个二律背反的命题,也是版画及版画展览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由展览作品“画不大”我想到:观念表露的直接性受到了惯性(审美的、技术的)的抵制,也许粗砺、原始这些绘画最初形态却更接近人的本质,这值得我们反思!这样的一次展览本身与美学无关,但却在办展过程中处处提醒我们:版画为什么能形成今天的规模,以及今天中国为什么还有如此权威的展览。


        杨锋;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教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业务部:
        • 邮编:100069
        • 电话:
        • 技术部:
        • 邮编:100052
        • 电话:
        • 热线: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152(s)   5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