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美术理论 >> 理论库 >> 雕塑
      分享到:

      中国男性美的标准

        作者:核实中..2009-11-03 14:26:29 来源:网络

        在秦朝留给我们的遗产中,最生动和完美的,莫过于兵马俑的脸。当我们从封闭的墓穴中,取出一张张躲过两千多年岁月磨蚀的陶制面孔时,我们感到一个沉睡的意识正在被唤醒:那是一种源自东方的古老感动,正如当我们面对一位可以称



        之为“美”的中国男人的时候,灵魂深处所感到的那种轻微跳动。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国风·秦风·无衣》

          有人说这是秦国的“义勇军进行曲”,秦国的士兵们就是唱着这首歌奔赴战场的。如今,这首名为“无衣”歌颂战士情谊的歌被刻录在《诗经》里,士兵们的形象则被永久地凝固在为秦始皇陪葬的陶俑身上。

          作为审美对象,尤其作为类型的划分,中国男人形象的标准是什么,又是谁最早制定了这个标准,它又是如何演化的?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和古老大地一起生长的秦始皇兵马俑。于是,一个来自遥远时代的面孔,愈来愈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和它们———秦俑,穿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风尘,俩俩相对,我们找到了中国男人形象的奥秘,终于找回了中国男人最早的脸。朴素、宏阔、刚毅、俊朗,使如今一切浮浅、奢靡、卖乖、作秀的面孔相形见绌。

          中国男人味的脸秦人的遗传基因

          尘封得太久太久的面庞,也和兵马俑一起被时代遗忘了。我们常常听到戏言,以名人为对象,说当下的秦人张艺谋是兵马俑,说陈忠实是兵马俑,还可以举出一连串名字来。初听似有点贬义,可越琢磨就越觉得是褒扬,不够展脱化为个性十足,沟壑纵横化为饱含沧桑,中国男人味的脸原来是可以从秦人的遗传基因中找到原始版本的。

          面对秦俑,究竟是谁在对视于谁呢?

          中国有一种面相学和鉴人造型理论,说人的脸形可以汉字形态归为八种:国、用、风、目、田、由、申、甲。元代人称“八格”,清代人称“八字”。所谓“相之大概,不外八格”。在常人看来,这是擅长相面的卜卦知识,是一种古老的游戏,但在今天也有不小的市场。作为卜卦,有封建迷信的欺人之谈,而作为人的生物学解剖学说,它是有丰富的科学内涵的。秦俑的脸型,让我们看到了这种传统的渊源。

          在文献中,专家王玉清将秦俑的脸面轮廓也列为八类:“目”字形脸,头形狭长;“国”字形脸,方正稍长;“用”字形脸,额部方正,下巴颏宽大;“甲”字形脸,额部和颧骨处宽度接近,面颊肌肉显著内收,下巴颏窄尖;“田”字形脸,面形方正;“申”字形脸,颧骨处宽,额部较窄,下巴颏尖;“蛋”形脸,额处宽,下巴颏尖,脸上肌肉丰满,其轮廓线如同蛋形;“由”字形脸,额部较窄,两颊和下巴处宽。

          秦俑面部轮廓,以目、甲、国字形脸最多,申、由字形脸最少,说明秦代和现在人们的面部轮廓基本上相同。秦俑的面貌,也有美、丑、胖、瘦、年轻、年老、常见型和罕见型的区别。

          在中国古代相法或鉴人术中,按人面部的形状和颜色,归纳为金、木、水、火、土,所谓五行;也有用字形来区分人像类型的。这便被民间雕塑艺人所沿用,颜面的基本造型除上述的八种之外,也有十个字的说法,多了“自”和“日”字形。不同的脸型,构成各个形象的特征。

          秦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宽额、厚唇、阔腮,淳朴憨厚,多是出身于关中的秦卒。圆脸、尖下巴,神情机敏,似出身于巴蜀。高颧骨、宽厚耳轮、眼睛不大、薄眼皮,结实,强悍,像是陇东人。秦军的主要成分,是来源于关中地区的秦人,杂有其他地区的成分。秦兵主要是从农民中抽拔的,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两千年前秦代耕战之民的真实原貌。秦人豁达耿直也有关中冷娃的生蹭冷倔秦俑面部彼此间有不少显著区别,这是我国各民族在生理上的特征。秦俑的脸型、胖瘦、表情和年龄有差异。这与俑群的制造出自多人之手有关,更与秦军来自全国不同地区有关,比如陕甘、两湖、四川、齐鲁、三晋、江浙等,各地区人的身高、脸型、风度都有差异,尤其在世代居住在一个地区的农民身上更为明显。秦国兵源来自全国各地,是其体格和面孔的差异的主要原因。

          我们说秦武士俑官兵形象的塑造出之有据,一是指立有战功的将军,二是指秦国各地的少数民族。从秦俑的貌相看,绝大多数不是秀骨清像的南方人,更多的是阔面、高颧、大耳、方口厚唇、体魄高大的西北人。工匠们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把它们表现得十分逼真,惟妙惟肖。但秦俑的许多形象,也是很难用什么字形来说明的,有与“八格”不一致的地方。

          姿态各异的俑,在陪葬品中不同于器具和动物,它们被赋予了极特殊的使命,具有更多的社会性。在奴隶制时代,奴隶是奴隶主的财富的重要部分,奴隶主死后,也要把他们的财富的一部分包括奴隶带入坟墓。到了秦始皇,已经不是奴隶制时代了,便代之以模拟人形的俑,这也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历史上较早的俑,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墓葬中就出现过。中原通常用陶俑,南方的楚墓多用木俑。陶俑的使用已有两千年的历史,用泥水调和,塑制成型,再经火焙烧,制作简单,成本也低,又不易变形而被普遍使用。它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却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秦俑一直到现在,对于懂得艺术语言的一切人来说,它所制定的中国男人标准化的审美形象,仍然是崭新的。它不是俑文化的童年,而是在一开始,就为汉唐后世提供了可以继承光大的艺术遗产。在中国男人最早的审美形象中,秦俑是有草创的标本价值的。在其最朴素也是最宏阔的构造中,带有生气和动态,具有那个特定时代完美的秩序和迷人、和谐的魄力。

          秦始皇长得什么样子,不知道。也许,和秦俑中最英武的大将军差不多。秦始皇利用战国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也就是金、木、水、火、土,为秦朝的专制统治制造神学依据。秦为水德,水色黑,所以秦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水主阴,阴又代表刑杀,于是以此为依据加重严刑酷法的实施。直到现在,在关中农村,黑棉袄、黑布鞋,在衣着上的尚黑风俗,仍旧随处可见。

          秦孝公之子惠文王长得什么样子,也许像秦始皇。他为太子时,犯了法,商鞅掌刑法,曾黥(在面上刺字)其师以辱之。孝公一死,他就将商鞅车裂,但并未废除商鞅之法,不断向外扩张。秦惠文王之子秦悼武王长得什么样子,也许也与秦始皇相似。武王尚武好勇,与力士比赛举鼎,力不能胜,鼎坠,砸断胫骨而死,年方二十三岁。

          由此可见,秦人有质朴、坦诚、豁达、耿直的性格,也有生蹭冷倔,所谓的关中冷娃,所谓的狠透铁,所谓的二杆子,历经汉唐雄风的沐浴,儒雅之气不盛,恐怕与远祖的脾气有关。

          千年秦俑血雄性仍在生命中流淌

          陕西的传统戏曲叫秦腔。秦人之腔,男人的吼声。其特点是高亢轩昂,激烈悲壮,像羊肉泡馍一样结实可口,在陕西以至甘肃及西北其他地区爱好者甚众。秦腔,除戏曲名称外,还有一层意思,也就是方言,自地话。老陕的普通话很难说得标准,谁说普通话,就说你说的是醋熘京腔。秦人会说,在秦朝那阵,陕西话是国语,到了汉唐,长安是首都,陕西话当然是普通话了。有这种意识,是说不好普通话的。

          有一首当代民谣说道:“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喋一碗燃面喜气洋洋,吃饭没辣子哔哔嚷嚷。”这简直是对秦人秦风的生动画像。

          从秦俑演绎过来的当代秦人,中国男人的形象、品格和精神,又该是什么样子呢?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上帝,只有祖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陕西人,秦人,是热爱家乡的人,是守候家园的人。

          陕西省的地图,怎么就化为一个秦跪射俑的图腾,让人记住秦人漫长的历史的源头。秦人,过了两千年,还是雄性十足,本性难移。秦俑的血,仍在生命中流淌。

          秦俑产生的时代,是新兴地主阶级刚刚登上历史舞台不久。“它们是生气勃勃的,是革命者,是先进者,是真老虎。”秦俑恢弘的气势和勇猛的气质,正是这种时代精神的反映。

          秦俑艺术继承和发展了前代艺术的写实手法和明快朴素之风,排斥了奴隶主统治者礼器所采用的刻板僵化形式,以及奴隶主贵族的琐屑浮华、繁文缛节的艺术趣味,超越了战国进步艺术的成就。从而,也影响了之后的汉唐雕塑。比如汉武帝茂陵的石刻圆雕,那恢弘的魄力,是在秦俑的经验中开创了新境界。

          穿越千年的奇妙联系

          他们竟是如此的相似

          在中国著名的化妆造型师吉米看来,秦人并不只崇尚武力,他们其实也很细腻,这从他们眉宇之间所透出的秀气,以及上翘的下颚、瘦削的下部脸型、浑圆的手指等都能看出来。

          吉米这样评价兵马俑所体现出的对中国男人的审美观:“兵马俑的脸型是比较平坦的,眼睛以‘凤眼’居多,五官的结构体现出一种勇敢与智慧并存的特征。兵马俑的鼻头都比较厚,具有戏剧性的效果;他们的嘴唇厚度适中,说明他们的性格介于理性与感性之间;他们的颧骨都很高,太阳穴陷入额角,表明他们的性格中有硬朗的一面;他们的耳轮比较丰满,这是中国人所谓的‘福相’。所以说,秦人对男人的审美要求是,既要阳刚,又要足智多谋,还要具备善良的特质,同时要有福相。”

          中国男人形象之美在秦俑中奠定

          从西汉开始,外来经济文化不断输入中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板、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到了唐代,“长安胡化极盛一时”,洛阳也是“家家学胡乐”。面部化妆,从汉唐时就敷粉画眉,当时不仅女子,男子也有敷粉的。但“华风”并没有被化掉,而是把外来东西吸收消化了。

          中国的雕塑艺术,在秦代就确立了中国的民族气派。所以在汉以后,佛教艺术等外来文化进入中国时,才能有选择地吸收某些雕塑艺术技巧,并把它融化在中国雕塑艺术之中。而中国男人审美形象的根基,也早在秦俑中奠定了。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许多女性对爹妈给自己的这张脸不大满意了,便借助手术刀。眉要秀,眼要大,要有双眼皮,鼻梁要挺,唇线要明显,下巴颏要圆润。一些男性,也打破中国文化传统,受外来时尚的影响,在脸上开始大做文章。

          在现代人的审美意识中,崇拜英雄是对阳刚之美的向往。由于时代的变化,又产生审美的反动,或者叫颠覆,出现了弱化阳刚之气的趋向,阴柔之风兴起。加上男女的社会平等化的进程,女性地位的逐渐提升,一些人对所谓中性化的审美给予关注。不是英雄的时代过去了,奶油小生的时代来到了,在永远有一个男女有别的世界里,对于在审美标准上男与女之间的空间游移,是可以自圆其说的。

          在一般的概念中,男人是有胡须的。胡须像头发一样,它是人的面孔的一部分。它本来就有不同形状的根,自然地生长出来,只是在剃与不剃、留与不留,蓄怎样的胡须样式上,装饰并改变着人脸的形态。现在,中国大多数人男人的胡须是愈来愈少了起来,一般是很少蓄留的,总是长了就剃,所以剃须刀和剃须泡沫业的生意大为兴旺。而在现代城市里,留胡须的男人大多是一些追求个性的人,他们大多是一些艺术、娱乐、文化消费圈等的从业者和爱好者。有的是职业的需要,有的是不情愿淹没在大众化的潮水之中。城市之外,尤其是乡野之风遗存的地方,传统的胡须还经久地保留在男人的脸上。它是长者的标志,是一种尊严的象征。

          中国男人的脸的类型是多样的,那么它的美也是丰富多彩的。如今,我们所读到的中国男模的脸,传媒广告中俊男的脸,流行风中对男孩形象的欣赏标准,在外来海风的拂拭下,已经悄悄地发生了突变。一个显著的倾向,是已经少有东方民族文化审美的魅力了。在日常生活里,什么样的男孩美貌,什么样子是帅,什么样子是俊,什么样子是所谓酷毙,也多是随波逐流,邯郸学步。于是,男人少了阳刚,多了阴柔,慢慢地雌化或中性化,男不男女不女的,便可以确认为一种先锋、时尚、前卫于目下中国男人的审美标准。中国男人形象之美,在人们的时尚和审美意识中,是一种追求过程中的求新求变,也同时是处在一种盲目、犹豫、徘徊的状态。

          回归秦俑,当今中国男人形象的基点,或者说是驿站。我们从这里找到了最早的规范和标准的源头,然后向前走,去发展,去创新,去英俊,去美。


          来源 :网络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业务部:
        • 邮编:100069
        • 电话:
        • 技术部:
        • 邮编:100052
        • 电话:
        • 热线: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289(s)   9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65(mb)